“我這40畝稻田,今年收成超過30萬元!”種了半輩子糧食的貧困戶黎宗善,在水稻田里養小龍蝦,翻身變成了富裕戶。
10月16日,市委書記黃劍雄赴京參加十九大會議,帶來了振奮人心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潛江“答卷”——20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小龍蝦養殖面積54萬畝,其中“蝦稻共作”面積49萬畝,全市達半數農戶因蝦而富。
潛江人為什么愛養小龍蝦?“每畝蝦稻共作田可產清水蝦400斤,畝平收入達6000元,蝦稻收成1500元,是單一種水稻的近6倍。”市水產局高級工程師陶忠虎說,該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蝦稻產業發展,建成全國唯一的蝦稻完備產業鏈條,2017年全市蝦稻產業綜合產值預計達230億元,帶動就業超12萬人。
推進蝦稻創新升級,進行全產業鏈、全產業領域的變革,這既是一場廣泛的生產力調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產關系變革,潛江下了一番功夫。“我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的探索,主要是從生產、分配、交換三個關鍵環節入手。”黃劍雄介紹。
當前,農業發展面臨著“兩塊板”(天花板、地板)和“兩道箍”(資源、環境)的約束,畝平純收入不過千元,而農藥化肥的大量投入,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潛江經過17年的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探索出“蝦稻共作”生態高效種養模式,實現小龍蝦與水稻共生共長,減藥減肥達50%以上,產出的清水蝦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定,在部、省抽檢中合格率達100%,在出口歐美多次“苛刻”檢測中無一例超標。“目前,歐美餐桌上每3只小龍蝦就有1只潛江清水蝦,單只價格達到1歐元以上;潛江生態有機蝦稻米成為網上香餑餑,最高賣到了每斤46元,真正實現了生產環節向綠色高效轉變。”黃劍雄說。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得對不對,市場說了算;改不改得動,農民說了算。潛江大膽探索利益聯結分配機制,既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又要讓村集體有人干事、有錢干事,實行“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民”的“村社一體”經營,推動了分配環節向利益聯結轉變,實現了農民增收、村集體(合作社)增利、企業增效的三贏局面。
“咱農民種地有幾怕:一怕沒技術,產量上不來;二怕沒渠道,銷路打不開;三怕沒信息,價格賣不高。”黎宗善說得實在。始終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潛江市政府則干得實在:搶抓供銷社獲批國家“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屬性”試點機遇,將供銷社打造成為農業領域投資公司,推進供銷社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在改造自我、服務農民中發展壯大——
比如,供銷社開辦“農業家政”,采取流轉自營、全托管、半托管等方式,推出統一機械施工、種養標準、操作規程、農資供應、科技服務、產品購銷等“六統一”服務,托管土地11.2萬畝,入社農民享受到辦事不出村的優質服務,種植成本下降了15%,每畝增收200元以上。
又如,供銷社發展“網上超市”,搭建電商公共服務平臺,設立鎮級網點8家、村級網點248家,入駐電商企業80多家,開通線上店鋪600多家。農民既可以在家里買到農資農具、數碼家電等2100多種網絡商品,又能將農產品網銷全國各地,鮮活水產品也可24小時直達北京、上海、深圳等30多個大中城市,每年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達10億多元。
再比如,供銷社探索“糧食銀行”,農民采取活期、定期、分紅等形式把糧食存入糧食購銷企業,手持糧食銀行“一卡通”,隨時提取糧食、折現或到糧食系統開設的“糧油超市”兌換農資、大米、食用油等商品。“既有利于增強國家調控糧食的能力,又幫助農民減少約8%的自家儲糧損耗率,更能增加農民種糧收入。”黃劍雄為家鄉農民算了一筆賬:按水稻市場價1.28元/斤計算,每噸水稻可為農民減少糧損204.8元/年,增加利息收入120元/年。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決戰蝦-稻產業800億行動計劃,下一步 ,潛江仍在為全市農民鼓起“錢袋子”、為全市群眾美好生活而加碼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