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精準扶貧全面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潛江首創的“扶貧十法”的種子灑滿水鄉大地,目前,全市51個貧困村已有27個全面出列。
一批批嚴重落后的貧困村摘帽,印證潛江“城鄉一體、走在前列”的決心和潛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力。
相較山區、老區等重度貧困的地區有相對集中的產業、政策幫扶,地處江漢平原的潛江土地肥沃、交通便捷,這里相對貧困的貧困戶如“插花”般分散全市,他們是怎樣走出貧窮困境的?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瓶頸?……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采訪。
任務艱巨
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進入小康社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國發出的號令。從此,脫貧攻堅有了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
我市堅持將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問題、重大發展問題、重大民生問題,采取超常舉措、出臺超常政策,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兜底保障等多管齊下,打出脫貧攻堅“組合拳”。
脫貧攻堅,熱火朝天。2000平方公里的水鄉大地,扶貧攻堅戰旌旗獵獵,鼓聲陣陣,步履鏗鏘!
“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相對容易脫貧的都擺脫了貧困,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些貧困人口經濟底子薄、發展能力弱、致貧原因復雜、扶持難度大。”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
來自市扶貧辦數據顯示,全市有省定插花貧困鎮3個(竹根灘鎮、楊市辦事處、漁洋鎮)、重點老區鎮3個(老新鎮、龍灣鎮、熊口鎮),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村51個,貧困人口22108戶64052人。2014年脫貧6484人,2015年脫貧6749人,2016年脫貧10647人,動態調整凈減少(死亡、嫁出等)519人,2016年末存量貧困人口39653人;2016年出列貧困村27個,年末存量貧困村24個。
2017年,省要求將系統外符合貧困標準的“應納未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建檔立卡范圍,我市于9月上旬基本完成。通過貧困家庭人口補錄和新增貧困戶,全市貧困人口增加到21931戶67402人,其中:未脫貧41815人(含“不享受政策”2253人),已脫貧25587人(含“已脫貧不享受政策”3900人)。目前全市建檔立卡信息系統中共有不享受政策人員6153人,可以享受政策人員61249人。
為何致貧?
目前,全市27個貧困村出列、24399人脫貧,但在最新核定的51個貧困村、67402人脫貧的總目標下,潛江脫貧攻堅進入深水區。
除了那些毫無勞動能力等交由政策兜底的扶貧戶外,我市插花致貧的原因還有什么?
——等、靠、要思想。
龍灣鎮雙豐村是全市51個貧困村之一,全村有土地12560畝,其中6560畝為基本農田,村民530戶、2026人,其中貧困戶113戶、410人。
“相較其他村居,雙豐村水、土等自然資源較為優渥。”駐村第一書記劉鋒說,可村民們想要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抱有“等、靠、要”思想的貧困戶不占少數。
“撿個螺螄都能脫貧致富,但還是有懶得撿的。” 劉鋒說。
——缺乏產業支撐。
熊口鎮慶豐村225戶、1085名村民中,貧困戶有41戶、142人。
因患有肝硬化,5組貧困戶王憲強家在2014年年均收入只有2000元。在村里對他實施大病救助等醫療扶持措施后,王憲強的病情慢慢有了好轉,但村里沒有大產業扶持,且自然條件不適宜水產養殖,脫貧一度成了難題。
——政策入村“最后一公里” 難暢通。
好的產業、好的政策要真正用在扶貧對象頭上,才能發揮更大作用,但在一些貧困村或貧困對象面前,卻存在“最后一公里”難暢通的尷尬。
“去年申報了180多筆貸款,批下來的僅3筆。”熊口鎮副鎮長劉川說,今年以前,金融扶貧總是報得多、批的少。
此外,我市脫貧困境還有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
精準發力!
插花地區扶貧如何攻堅?近年來,我市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口,下足下實繡花功夫,讓插花扶貧見攻見效。
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將脫貧攻堅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將其納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之首,一月一督辦。圍繞年度目標,今年先后召開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春季攻勢”現場結賬會、扶貧成效考核問題整改暨項目管理專題會、脫貧攻堅現場結賬會、出列貧困村項目管理專題會等會議,研究解決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逐月逐季安排部署工作。
連日來,在昔日因種種困難導致貧困難除的插花貧困地區,越來越多貧困戶或脫貧或迎來脫貧希望。
——做好產業扶貧“大文章”。
“每天賣菜的收入就有200多元!”熊口鎮慶豐村2組貧困戶姚文祖患三級殘疾,在村里的幫助下,他用不到2000元建了6個二手蔬菜大棚。
在僅有的3畝地里,他種植了西蘭花、黃瓜等蔬菜,通過不斷專研技術、提高蔬菜品質、疏通銷售渠道,不僅順利摘帽,還獲得了不少收益。
沒有大產業的扶持,慶豐村就因人而異,準確掌握每個貧困戶的實際困難,通過危房改造、醫療救助、扶持就業、發展特色種養殖等實實在在、適用于個人的幫扶措施幫助貧困戶脫貧,全村現已脫貧21戶,79人。
去年,村里大力招商,引“龍頭”進村,來自浙江的金浪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順利流轉土地500畝、進駐慶豐,就地吸納50多名村民進入合作社就業,其中有10名就是貧困戶。每天70-80元的工錢,讓這些貧困戶成功摘帽。
——撬動金融資金“大杠桿”。
在熊口鎮,金融扶貧“最后一公里”難暢通一度是阻礙當地部分貧苦戶脫貧的原因之一。
“去年申報了180多筆貸款,批下來的僅3筆。今年,已經有了近50筆貸款。”該鎮副鎮長劉川說。
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今年通過創新舉措,發揮金融資金放大效應,列支風險補償金1000萬元,在前期與郵儲銀行市支行、建行市分行、市農商行簽訂扶貧小額信貸戰略合作協議的基礎上,分別與三家銀行簽訂補充協議,嚴格按基準利率發放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代償比例調整為2:8。
眼下,三家主辦銀行在全市所有貧困村建立了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站,在非貧困村建立了惠農金融服務站,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給予小額信貸支持。
截至8月底,全市共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309.5萬元,其中對貧困戶貸款153筆559.5萬元,對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貸款33筆750萬元(帶動貧困戶101戶)。
——阻斷代際貧困“傳遞鏈”。
在教育保障上,先后累計投入6251萬元用于“全面改薄”、“雨露計劃”、教育資助等。全面落實精準扶貧教育惠民政策,對從幼兒園到大學貧困學生均明確了資助政策,集中建設資金,重點向貧困村所在鄉鎮傾斜,繼續加強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讓貧困地區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資源”。
今年,全市有948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享受了保障教育資助,資助金額708.72萬元。
眼下,更多的力量會合在潛江大地,共同打響扶貧攻堅戰。
“千企幫千村”活動中,42家企業與51個貧困村結對幫扶,企業通過產業扶貧、崗位扶貧、培訓扶貧、資金、項目幫扶等形式加大對結對貧困村的支持力度。“政府、社會、市場”三位一體的扶貧工作格局逐漸完善。
開展“聚力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活動,通過開展“五個一”活動,共募集善款294850元,為貧困勞動力提供3588個優質崗位。
回到龍灣鎮雙豐村,一度守著寶地卻抱著“等、靠、要”思想的貧困戶也坐不住了。
劉鋒告訴記者,近年來,村里發展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葡萄、香蓮、水生蔬菜等特色種養。
“帶動一部分愿意生產的貧困戶先脫貧致富,剩下的也會想生產、要脫貧了!”他說。
63歲的黃文清是村里的五保戶,由于年紀越來越大、加之自己獨身一人,他覺得晃晃度日便可,完全沒有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愿望。
“看到附近村民都養蝦賺了錢、買了車,自己也感覺不能太差。” 黃文清說,在村里的幫助下,自己去年把破土屋改造一新。今年,主動將自己3.5畝的農田開挖蝦池,在村里的支持下發展“蝦稻共作”。
“房子不漏雨、不透風,今年還騎上電動車!”黃文清覺得日子有了奔頭。
截至目前,這個有貧困戶113戶、410人的村子,已脫貧81戶、3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