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湖北日報荊楚網共同拍攝的“荊楚好標準”系列片正式發布。該系列片首次用鏡頭記錄了“標準”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的具體實踐,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了一項項好標準的形成及其帶來的變化。
自3月12日起,荊楚網和湖北質量網每周將同步介紹兩項“荊楚好標準”,今天將要介紹的是《標準引領潛江小龍蝦邁向千億產業》。
小龍蝦,本是一只外來的稻田“害蟲”,如今卻已在潛江變身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三棲“明星”,還讓潛江榮獲了“中國小龍蝦之鄉”的美名,更贏得了“世界龍蝦看中國,中國龍蝦看湖北,湖北龍蝦看潛江”的美譽。
2017年底,潛江稻田養蝦面積達49.5萬畝,年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全市小龍蝦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30億元,出口創匯1.5億元,其養殖規模、加工能力、出口創匯等更是連續13年領跑全國。
一只小龍蝦,能把全國乃至全球食客吸引至此,能讓著名專家和商腕名廚聚集于此,能招攬一批批產業項目落地與此,正是得益于一直以來規范著潛江小龍蝦產業鏈條的各項標準,這讓潛江牢牢掌控了小龍蝦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早在2001年,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就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了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2006年,湖北省委把此模式寫進“一號文件”,在全省大力推廣,使湖北一躍成為世界小龍蝦養殖中心。此后,潛江市水產局會同湖北省水科所通過總結、提煉、改進,又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克氏原螯蝦蝦稻輪作養殖技術規程》《潛江龍蝦蝦稻共作養殖技術規程》《克氏原螯蝦人工繁育技術規程》等小龍蝦養殖標準,讓潛江成為了全國小龍蝦標準化養殖示范市,更極大地提升了潛江小龍蝦的品質,并推動了潛江小龍蝦產業的蓬勃發展。
以《克氏原螯蝦人工繁育技術規程》為例,潛江就有實驗室、水泥池、土池、大棚及稻田等5種模式的標準,其核心內容都是通過控制光照、水溫、水質、水位并加強營養來達到最優繁殖目的。“比如水的PH值、溶氧量、氨氮含量等等,都需要有一個數據作為衡量標準。”潛江市萊克水產繁育基地專家舒新亞告訴記者,此前江蘇有一個公司引進潛江的技術進行小龍蝦人工繁殖,卻沒有按照潛江的標準執行,導致最后的結果很不理想。
“沒有標準,在市場上同樣寸步難行。”潛江市萊克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玉林介紹說,該公司從2003年開始自運出口,當年僅創匯58萬美元。
“要做出口,就必須執行國際標準,否則根本無法進入市場。”鄭玉林說當時做出口很難,因為歐美標準的要求太高、太嚴,產品到了進口國如果檢驗有問題,就要被駁回。但到2014年,該公司出口創匯已達1。3億美元,內銷更是突破10億元人民幣。“我們能發展的這么快,正是得益于這些年我們始終認真執行國際、國內相關部門制定的標準,”鄭玉林深有體會。
目前,潛江市正推行“萬師千店”計劃,即在“十三五”期間培養萬名龍蝦養殖師、萬名龍蝦烹蝦師,開設千家潛江龍蝦加盟店,以助推潛江市建設全國小龍蝦主題餐飲商業帶,競爭全球第一蝦城,并力爭在“十三五”期末讓潛江市小龍蝦產業綜合產值達到千億元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