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楊市辦事處聯興村村民胡禮軍的蝦池進入收蝦旺季,9畝的規模雖不算大,產生的效益可不少。
“今年投的800斤蝦苗已經賣了2萬多元。照這個行情,還可繼"/>
初夏時節,楊市辦事處聯興村村民胡禮軍的蝦池進入收蝦旺季,9畝的規模雖不算大,產生的效益可不少。
“今年投的800斤蝦苗已經賣了2萬多元。照這個行情,還可繼續投放種苗,到年底估計純收入有4萬元左右。”胡禮軍高興地說道。
胡禮軍的蝦池緊挨著百里長渠九支渠,來自漢江的優質水源,經興隆河、百里長渠源源不斷注入,為他的蝦池保障了充足優質的水源。但在去年之前,胡禮軍和他的鄉親們還只能“望水興嘆”。
源頭活水實現清水養蝦致富夢
“前幾年我們村民就想養蝦,但這邊河渠雜草叢生,水都是黑的,根本養不了蝦。”該村黨支部書記胡孝新告訴記者,蝦的命脈在于水,小龍蝦生長和發育過程與良好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所以養蝦必須要有好水。
針對農民發展蝦稻產業的良好愿望和迫切需求,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市大力實施全域水體連通工程,升級主河道、改造分支流、疏通毛細渠,蝦-稻種養基地全部實現“清水”灌田。
“我們籌措資金30多萬元,疏挖了百里長渠七、八、九支渠,維修泵站2座,大大改善了農業用水條件。”市水務局城南河流域管理站站長熊元斌表示。
村里的河渠疏通了,雜草清除了,水也變清了。水源問題得以解決,村民養蝦致富的理想也變成了現實。
“養蝦之后,農戶每畝地純收入在4至5千元,收益有了很大提升。”胡孝新介紹,目前,全村總耕地面積2550畝,通過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蝦池面積已達到1250畝。
水質改善釋放綠色產業新動能
為給小龍蝦養殖提供更優質的外部生存條件,我市以水網工程建設為重點,深入開展全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運用微生物技術治理水體環境,使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很大提升。
此外,高科技頻頻運用到養殖過程中。目前,全市建立了16個小龍蝦質量安全可追溯基地和一個中心監控平臺,養殖基地都配備了專業儀器和設備。
“我們的設備是放在水里的,可以監測到水下環境,對養殖水質和外部環境進行實時在線監測,發現問題就能及時采取措施。”市水產局(市龍蝦產業發展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大數據分析,能更精準掌握養殖情況,避免養殖風險。
據統計,去年我市蝦稻種養面積同比增長15萬畝,總面積高達65萬畝,但小龍蝦價格卻不跌反漲,最高漲幅達到60%,釋放出強大的經濟效能。
該局副局長劉俊嶺表示,下一步,將重點開展城鄉黑臭水體治理、河湖水系連通和生態修養,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農業綜合水價改革和水利“放管服”改革等,統籌解決水資源生態環境等問題,用最優質的水環境,撐起潛江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好水養蝦力促水生態城市建設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沿岸湖北省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時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定要保護好。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
潛江因水而得名,2014年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如何突破水資源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
2017年,潛江投身“長江大保護”行動,在全市各大湖泊中展開規模空前的護水行動。
在返灣湖,斥資21億元的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啟動,退田還湖、漁民搬遷、水上拆圍……湖域面積一年增加1.3萬畝;江水、通河水、連湖水的引入,讓濕地復綠,盡顯生機。監測數據顯示,流入的地表Ⅲ類水,經濕地凈化后的水質達到近Ⅱ類水,濕地鳥類品種增加到119種。
在白鷺湖、漢江興隆河等湖河沿線,主要干流沿線895家畜禽養殖場被關停拆除,52家排放不達標企業被關閉取締,10艘采砂“三無”船只被依法查封……
如今,市民欣喜地看到,河湖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全市河渠有水皆清、有水皆有魚;在白鷺湖,成群結隊的白鷺在湖中自由飛翔、棲息,在返灣湖,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成為常客……放眼望去,眼前是一派清新自然的原生態美景,水鄉園林城市因“水”而越發精致,越發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