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外交部舉行的湖北全球推介會上,8分鐘的湖北最新全球推介片一播出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驚艷全場。
而早前因紀錄片《水鄉園林》享譽聯合國的潛江,這次更是打出三大“王牌”,以全新的風貌向世界展示這座小城的魅力。
王牌一:蝦稻共作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有人說,“潛江人用十八年養大了一只蝦”。而“這只蝦”,為全國農業提質增效、綠色安全、農民增收創造了一個全新模式。
2001年,勤勞聰慧的潛江人民將小龍蝦放在水稻田里養殖并獲得成功,被專家稱為“蝦稻連作”種養模式。但在實踐中,此模式一畝田只能收一季蝦,效益較低。后來,經過三年實踐,又摸索出了“蝦稻共作”模式,一季稻谷、兩季蝦。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養殖模式使得潛江龍蝦尾肥體壯、肉質鮮美、綠色生態,蝦稻產業也成為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2017年,全市半數以上小龍蝦養殖戶收入在20萬元以上,帶動2萬人脫貧。
積玉口鎮百花村就是“蝦稻共作”模式的受益者。百花村曾是全市深度貧困村,2014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103戶,貧困人口379人。
原本沒有蝦稻養殖戶的百花村,在鎮政府、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流轉土地,改建蝦稻田,2017年該村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1500畝,并在同年實現全村脫貧。
如今走進百花村,放眼望去,大片的蝦稻田里,滿是農民豐產豐收的希望。
摘掉“窮帽子”的百花村村民唐延飛在蝦池旁一邊整理地籠,一邊告訴記者:“前年開始養蝦,去年22畝田,收入有十幾萬。村里人都知道蝦稻共作前景好,大家都想著擴大養殖面積,靠小龍蝦走上致富路!”
蝦稻產業的高效益離不開多年的技術攻關和科學高效管理。十幾年來,我市不斷完善“蝦稻共作”這一新型種養模式,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兩個院士工作站和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湖北省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對蝦稻共作進行科技攻關。同時,不斷健全蝦稻產業鏈標準體系,制定和發布了14項產業標準。
數據顯示,2017年我市蝦稻共作面積達到65萬畝,建成13個萬畝和60個千畝集中連片標準化生態種養基地,綜合產值達到230億元,全市龍蝦總產量達10.3萬噸,為全國供應蝦苗53億尾。
王牌二:龍蝦餐飲
民以食為天,潛江小龍蝦產業的紅火,離不開龍蝦美食。
傍晚,走進生態龍蝦城,五光十色的霓虹燈與紅紅火火的“潛江龍蝦”標識相得益彰,各家龍蝦餐飲店賓朋滿座。餐桌上一盤盤小龍蝦色澤紅亮誘人,食客們將小龍蝦掰開,鮮嫩的蝦肉露出來,味道咸鮮麻辣,口感脆嫩爽滑,味覺上的刺激讓人欲罷不能。
據了解,我市龍蝦菜品現有3道中國名菜、10道湖北名菜,4家四葉級綠色龍蝦餐飲店,發布了《潛江市小龍蝦餐飲店經營規范》《小龍蝦相關菜品制作規范》等標準,潛江龍蝦學校開展潛江龍蝦烹飪技能培訓,致力打造潛江龍蝦烹飪技師勞務品牌。
經過不斷交流創新,在“中國名菜”的金字招牌推動下,潛江小龍蝦已推出油燜大蝦、鹵蝦、蒸蝦、泡蝦、湯蝦(煮蝦)、烤蝦、炒蝦球和凍蝦等小龍蝦菜品100多個,每年吸引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達50余萬人次,營造出濃厚的“吃龍蝦,去潛江”“買龍蝦,找潛江”氛圍。
目前,我市龍蝦餐飲店有2000多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每年龍蝦上市季節,本土就可消費小龍蝦近萬噸,營業額近10億元。部分品牌餐飲店已將經營范圍擴大到全國,加盟、連鎖店達300多家。
當然,小龍蝦“挑戰”的可不只是吃貨的味蕾。
近年來,我市一直穩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想方設法把一只只小龍蝦“吃干榨盡”,建立蝦—稻產業園,引導企業加工整肢小龍蝦、小龍蝦仁(肉)、小龍蝦尾等衍生系列產品,帶動華山、萊克、寶龍等5家龍頭企業獲得對歐美日韓的水產食品自營出口權。傳統農業之外,我市還攜小龍蝦“進軍”生物醫藥領域,投資近5億元建成全國唯一的淡水甲殼素精深加工基地,攻關甲殼素提取技術,充分研發其藥用價值,讓廢棄蝦殼搖身變為保健品和化妝品,將附加值提高到原來的10至100倍。
王牌三:長飛光纖
2015年8月,長飛科技園落戶我市西郊的王場鎮。
多年來,潛江傳統產業倚靠紡織服裝、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石油化工產值一度占全市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作為我市迄今引進的最大高科技項目——長飛的投產,讓潛江開始調轉經濟“船頭”。以光纖為代表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潛江新興戰略主導產業。
俯瞰王場鎮,一條條銀色“蛟龍”般的輸氣管道,從江漢鹽化工業園直通全新落成的長飛科技園。江漢油田鹽化工總廠通過離子膜燒堿工藝生產的氫氣、氯氣,變成了長飛科技園的重要生產原料,通過縱橫交錯的空中管廊,無縫輸送至長飛、日本信越和法國液化空氣等三家園內企業的生產車間。
去年,長飛科技園一期1000噸預制棒和1000萬公里光纖項目竣工投產,從開工奠基到正式投產,僅用了一年時間,創造了引進、開工、投產“三快”的可喜成績。
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繼續招大引強,液化空氣工業氣體項目和湖北飛菱1萬噸高純四氯化硅項目建成投產,長飛二三期、生物醫藥中間體、高頻變壓器、空分制氧和甲醇裂解制氫等項目順利開工。
“2017年,光信息電子產業園中包括飛菱光纖和液化空氣在內的四家企業入庫稅收已超7000萬元,光信息電子產業正步入跨越式高質量發展階段。”王場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楊松介紹。
伴隨著全產業鏈打造和高標準循環體系建設,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生產基地、全球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光棒光纖產業群、全球最大的氣熔石英錠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纖配套用石英材料生產基地已經建成,年總產值達50億元的世界級“光纖小鎮”在此崛起。
作為連接湖北東西部的橋梁城市,作為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長江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等湖北“兩圈兩帶”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潛江,這座歷史文化之城、紅色革命之城、新型工業之城、現代農業之城、生態宜居之城,正以自己最美麗、最耀眼的姿態向世界敞開懷抱,發出吶喊:世界你好,我是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