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潛江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經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同意,在市委組織部的大"/>
開欄語:“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潛江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經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同意,在市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下,從即日起,本報開設《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優秀人才系列訪談》欄目,深入報道各行業各領域涌現出來的優秀人才。敬請關注。
潛江新聞網訊“改革開放讓我們民營企業有了走向世界的機會。”日前,得知記者采訪來意時,小龍蝦產業領軍人物、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開門見山地說出了這句話。
開放,打通國際市場大門
“我不過是站在改革開放的風口上,把握住了商機。”漆雕良仁將自己的發展史娓娓道來。
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小龍蝦國內市場的日漸興旺,30多歲的漆雕良仁把握商機,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很快,他在歐洲談成了第一單小龍蝦蝦仁的出口合同,訂單金額是12萬美元。在當時,這筆訂單相當于90多萬人民幣,賺了70萬元。
賺到第一桶金的漆雕良仁從此開始大量出口小龍蝦蝦仁,后來發展到將鹵好的小龍蝦出口美國和歐洲。隨著出口的增加,他發現,每只小龍蝦的可食比率為20%到30%,還有70%到80%的部分(主要為蝦頭和蝦殼)作為廢棄物拋棄。僅湖北省一年廢棄的蝦頭、蝦殼就多達幾十萬噸。
這又是商機!漆雕良仁坐不住了。1997年2月,他投入20萬元在家鄉熊口鎮建起了熊口生化制品廠,將龍蝦殼制成半成品后銷往浙江、上海等城市,徹底解決了全省蝦頭、蝦殼處理難的問題。
其后幾年,小龍蝦產品越賣越紅火,但漆雕良仁知道,只有直面歐美銷售終端,才能摘取水產品加工行業里利潤最豐厚的那枚果實。
有了資本和經驗的他開始謀劃獨立建廠,實現自營出口。2005年10月,漆雕良仁回到老家,和38名工人風餐露宿,在半年時間內按照歐美食品衛生標準建起了新廠房。
2001年7月,漆雕良仁率領的華山水產通過歐盟注冊;隨后,華山水產品獲美國免檢,享受此待遇的國內企業僅7家,華山水產出口歐盟、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改革,致力成為現代農業領頭者
近年來,小龍蝦產業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國際國內兩個消費市場越來越火爆,生產基地越來越壯大,產品加工越來越深入,依托龍蝦發展的第三產業越來越讓人驚喜,小龍蝦產業正在成為全民共享產業。
“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讓潛江龍蝦的品牌走得更遠、更穩。”面對機遇和大好形勢,漆雕良仁反而很理性。他說要未雨綢繆,只有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保證品質和供應量,才能走出一條高效、可持續發展之路。
“2013年以前,我們原料的主要來源靠訂單農業,其弊端是標準無法完全統一,農業基礎設施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難以打破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格局。”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原料車間”的想法為漆雕良仁打開了思路。
2014年,華山公司開始在熊口鎮趙腦村進行大規模連片整治,流轉全村1.2萬畝土地并整治為220個單元。隨后,公司將整治后的“蝦稻共作”標準單元向農戶發包,通過“反租倒包”,實行標準化經營。在農戶反租倒包基礎上,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體制。這種“三權分置、土地流轉、農民參與、互利共贏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漆雕良仁摸索出的“華山模式”。
事實證明,這種模式行之有效——趙腦村耕地面積新增3390畝,水稻產量由流轉前的360萬斤增長到1440萬斤;每個單元的承包農戶純收入20萬左右,是傳統農業生產效益的5至8倍,不僅實現了地增多、糧增產、田增效,也實現了農民增收、集體增利、企業增效,出現了新市民、新城鎮、新農村等新型城鄉關系,解決了集體、農民、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趙腦村也從遠近聞名的“水窩子”村成為了富裕村。
“華山模式”幫助周邊2000余農戶(其中貧困、殘疾戶310戶)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不斷做強做大企業,在做實做優原料基地基礎上,向下游延伸產業鏈。”漆雕良仁說,在原有利用廢棄蝦殼提煉甲殼素、做保健食品原料的基礎上,又新建保健食品車間,現在可以生產保健食品成品并注冊了品牌,拿到了甲殼素保健食品批文6個,提高了龍頭企業盈利能力,增強了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
“作為長期從事小龍蝦產業的企業代表,我堅信,小龍蝦產品一定可以做成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標桿產品,一定可以做成湖北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富民工程,一定可以做成連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航母產業。”漆雕良仁說,自己將不斷改革創新,為做現代農業的領頭者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