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稻米、泡藕帶、嘗香思……這些潛江人民耳熟能詳的農產品,如今打開京東、淘寶、蘇寧的潛江館,不管你身處何方都能買到。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全市2000多種農特產品有了良好的展示銷售平臺,電商規模逐步增大。僅2017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3億元,同比增長35%,網絡銷售額超過10億元,同比增長40%以上。
一葉一世界。這只是我市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以建設“全省電子商務示范市”為目標,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打造特色”的原則,將農村電商發展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手段,立足本土優勢特色農業產業,著力培育農村電商市場主體,不斷拓展電商在農村的應用,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村電商發展之路。
觸網銷售農業產品更好賣
每年蝦季來臨,位于后湖管理區的湖北龍蝦交易中心車水馬龍,一臺臺運輸車輛有序停放,等著客戶通過網絡下單后,將一箱箱小龍蝦裝運上車,發往全國各地。
“隨意抬價,市場無序,運輸困難。”在談及小龍蝦過去的銷售狀況時,該中心總經理聶曉峰告訴記者。
紛雜的市場,不僅影響了潛江小龍蝦的形象,更不利潛江小龍蝦產業的發展。我市采取重點突破、示范帶動的策略,大力推進“互聯網+龍蝦”戰略,完善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小龍蝦產業電商發展新模式,打造了全國首個小龍蝦鮮活產品電商平臺——中國蝦谷網。
作為全國最大的龍蝦交易市場,湖北龍蝦交易中心采取“互聯網+小龍蝦+流通”的全產業鏈模式,依托中國蝦谷網電商平臺,目前已在市內及周邊縣市建有多個收購配送基地,輻射全國300多個城市。交易中心平均日交易量接近400噸,全年交易額在20億元以上。
此外,我市把做大農村電商產業作為當前發展電子商務的核心戰略,投資4億元建設潛江龍蝦科普教育中心,其中設立了1000多平方米的以潛江龍蝦為主的潛江特色農產品線下展銷館;50余家農產品企業入駐京東、淘寶、蘇寧易購等線上特色館,上架特色產品品牌293個、產品2000余種;與摳摳國際、中東貿易平臺、出口通等跨境電商平臺合作,開辟海外市場,進一步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借網致富農村創業更簡單
王懷亮家住后湖管理區,退伍返鄉后利用我市的優質棉花資源,加工棉被到網上銷售,如今已是第3個年頭。從最開始每年銷售千余床棉被,到如今銷售破萬床。
電商創業3年來,王懷亮不僅為家里購置了小轎車,其產品也從布包棉花被發展到純棉布踏花被、手工棉花被等多種產品,產品遠銷省內外。
“沒有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我也不會認識五湖四海的客戶,也許我的棉被廠早就垮了。”王懷亮激動地說。
楊金斌本是從浙江來潛慕名吃蝦的食客,看到商機后開始小龍蝦電商創業,與我市蝦皇、曉飛歌等蝦企合作,今年已經完成了100多萬元的銷售額。
鄉村振興需要創業激活。產業發展了,群眾致富了,鄉村振興才有希望。我市按照“統籌安排、分類落實、注重實效”的總體要求,多層次、多類型開展電子商務培訓。通過開設培訓班、論壇、講座,累計培訓領導干部、企業高層、農村務工人員、創業青年、貧困戶等約15000多人次,轉變了政府部門的思想觀念,堅定了企業發展電商的信心,提升了電商從業者的技術水平,拓寬了創業青年的就業渠道。
這些舉措在促進我市農村電商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網上開店、在線銷售成為農村商業新潮流,從業人員1萬多人,帶動電商網民近10萬人。
上網購物農民生活更美好
如今,又一年“雙11”臨近,各大商家嚴陣以待。我市廣大農村群眾也開始忙碌起來,搶“雙11”紅包,兌換“雙11”購物津貼,時刻準備“剁手”。
去年的“雙11”,讓我市老新鎮田李村徹底“火”了一把,該村在當年“天貓雙11購物狂歡”中,前30分鐘的購買量位居全國農村淘寶排行榜第三。
28歲的該村村民付玉去年在“雙11”當天消費800多元,買了紙尿片、加濕器及服飾。“這些都用得上。”付玉說。
把錢花在刀刃上,讓生活更美好,是我市農民購物的優良傳統。便捷的網絡服務,快速的物流網絡,把我市農村的消費行為從線下轉到線上,網上豐富的產品提升了農民的生活品質。
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市通村公路、光纖網絡、無線基站、郵政物流覆蓋率均達到100%。所有行政村基本實現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全覆蓋,已建成1個市級物流中心、15個區域性鎮級物流中轉服務站、360個村級電子商務網點,形成了“1個中心、15根主軸、多個網點”的農村電子商務市鎮村三級無縫對接的經營體系。
“只要會網購,村民買到的物品就能送達。”該負責人說,下一步將加快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進一步整合物流資源,完善市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功能,抓好若干個示范鄉鎮、示范村、示范企業、示范網商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助推精準扶貧,為實現鄉村振興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