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時節,騎行在興隆綠道,一邊是清澈流淌的河水,一邊是靜謐的田野。
田壟間,一臺臺鉆機“鑲嵌”其中。它們是工農和諧風景的寫照,也是潛江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烙印。
它們訴說著潛江因油而興的榮光,也期待著與這顆平原明珠再寫輝煌。
話共建
新興工業之城的崛起
11月19日,市委書記吳祖云上班第一天就來到江漢油田,與油田高層進行會晤,共同推進企地高質量發展。
市委、市政府對江漢油田的重視可見一斑,而企地血水交融的情結早已深種。
1965年,江漢會戰拉開序幕,當時潛江縣人民懷著美好憧憬全力支援油田建設。
半個多世紀的耕耘勤作,江漢油田在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鹽化工總廠是油田綜合開發利用地下鹽鹵資源而興建的綜合性化工企業,生產能力強,產品質量好,市場知名度高。
倚靠大樹好乘涼,近年來,我市把它作為發展鹽鹵化工的重要基地,建立了鹽化工業園,長飛、新億宏、中訊科技、益和化學、中帆電子、菲利華等一批以鹽鹵或鹽化工初級產品為原料的知名企業紛紛進駐,構建了循環利用、優勢互補、做大做強、企地共贏的新經濟模式,鹽化工總廠“產品+技術+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共建帶來共興,攜手江漢油田,漢江之濱一座嶄新的新興工業之城快速崛起,鹽化工、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逐步壯大,潛江經濟發展步入高速軌道。
此外,在文化繁榮、城市建設、社會管理等方面,企地交流融合日益加深,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把江漢油田作為最大的客商。”潛江擲地有聲地承諾。
話共進
轉型升級克時艱
多年來,石油經濟一直是潛江舉足輕重的主業支撐。然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持續開采,潛江石油資源已面臨枯竭。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長期支撐潛江“半壁江山”的石油經濟急劇下滑,“一油獨大”的經濟格局遭受巨大沖擊。
轉型升級,對地方、對企業都是唯一出路。
2009年,潛江被納入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面對這一重大機遇,企地不等不靠,攜手共克時艱。
江漢油田著力抓鹽化工總廠提質增效,讓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贏得生機,隨之增產的燒堿、氫氣、氯氣都成了“香餑餑”,長飛光纖、長飛信越、菲力華等企業紛紛前來,落戶潛江。
企業來了,帶動技術、人才、政策紅利紛紛涌入,三年間,傳統化工小鎮已成為潛江高質量發展的前沿陣地。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1%,利潤總額29.7億元,增長48倍。
這種喜人局面的出現,與油價回升、潛江石油企業效益變好密切相關,也得益于轉型煥發的新動能。其中,光信息電子產業產值受長飛光纖等擴能上檔的拉動,同比增長30.7%。
話共贏
攜手共謀高質量發展
為緩解湖北省和長江經濟帶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局面,完善國家天然氣戰略儲備,緩解天然氣用氣峰谷差及應急調峰問題,2006年,中石化決定啟動江漢鹽穴天然氣儲氣庫建設。
消息傳來,潛江和江漢油田都敏銳地嗅到,項目建成后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企地合力協作,多方奔走爭取,終于成功將這個“大金碗”收入囊中。
今年年初,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潛江建設江漢戰略儲氣庫項目。項目總投資160億元,儲氣50億方,建成后年可增加銷售收入50億元,還可派生以甲烷為原料的化工產業,相當于再造一個江漢油田。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重大項目落戶更能為潛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壯腰”。
此外,近年來,我市穩妥推進江漢油田辦社會職能分離移交,全面接手政府公共管理、社會公共服務、社區管理機構、學前教育等業務,推動油田改革,加速推進企地一體化建設,讓企地真正走向“零距離”發展之路。
這是一場共贏的聚首,也翻開了共榮的新篇章。
攜手并進,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