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現代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點評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分別從劇本創作、表演水平、內涵等方面對該劇進行點評,在充分肯定這部戲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河西村的故事》是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精心打造的現實題材大戲,該劇圍繞潛江市蝦稻產業發展這條主線,以河西村通過開發萬畝蝦稻共作基地脫貧致富為背景,展現了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情感糾葛和人生故事。
專家學者們對《河西村的故事》給予了肯定與贊賞,認為該劇立足現實,關注鄉村振興,立題好,立意深,已經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相信經過不斷打磨后會成為一部難得的現實題材精品佳作。
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高級編輯劉玉琴認為,該劇巧妙地將脫貧致富作為故事背景,講述貧窮對情感的傷害和致富之后對情感的修復,通過情感創傷的彌合來展示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境界,直指人性,歌頌真情。演出充分展現了荊州花鼓戲的特色、個性和實力,展現了潛江的地方風情和主流文化形象。
“該劇通過兩代人的愛情守望,傳遞出善良與溫暖。”中國影協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趙堡華說,該劇文學功底、戲劇沖突、影像造型、鄉土鄉情風韻的把控非常成功,突出了鮮活的人物性格,單場景、多信息,時空交錯的表現手法讓戲劇一波三折,是難得的戲劇佳作。
針對該劇的一些不足之處,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原中國戲曲學會會長、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薛若琳肯定了該劇題材的靈動性,同時認為老一代的故事沒有融入到改革開放的時代巨變中,新一代的故事缺少厚重感,他建議在結構上需要加強,將戲劇沖突表現得更為明顯,作品才能更有張力。
評論會上,不少專家學者還從劇本、音樂、舞美、表演等方面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指導性意見。聽完專家們的意見后,該劇創作團隊表示,將抓緊完善、打磨,使該劇呈現出更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