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潛江,在天津出生。曹禺先生是蜚聲中外文壇的杰出戲劇家。他的劇作以其富于民族特色的戲劇風格,鮮明獨特的藝術個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演員。他的劇作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展示了與廣大人民群眾命運息息相關的藝術生命力。他的劇作久演不衰,百看不厭,尤其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優秀劇目成為中國近百年文學藝術的經典,成為現代戲劇創作道路上的里程碑。曹禺先生以他畢生的奮斗為中國文學藝術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為中國戲劇贏得了世界聲譽。
一、小戲迷
曹禺的父親是一個舊時的軍官,家境比較寬裕,繼母是個戲迷,在這樣的家庭中,曹禺成了個小戲迷。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在天津小白樓的萬家公館里,祖母為他取了個名字叫家寶。家寶出生三天生母病死,她的姨媽成了他的繼母。繼母是個戲迷,沒有她不愛看的戲,什么京戲、評戲、河北梆子、京韻大鼓、文明戲……她都愛看,家寶才3歲,繼母就抱著他到戲園子里聽戲。稍大些,就跟著繼母站在凳子上看,一陣鑼鼓聲后,在悠揚的胡琴聲中,俊美的青衣出來了,大花臉出來了,緊張的對打,令上目眩神搖,看得他目瞪口呆。再長大些,他也可以坐著看戲了,戲園子里熙熙攘攘,賣糖的、賣煙的、倒茶的,這一切都不能干擾他,他真的入戲了。
家寶的模仿力很強,看完戲回來和小伙伴們學著戲里人物的動作和唱腔演起來,有時候自己編個故事來演。在繼母的熏陶下,家寶成了個小戲迷。
二、大學生活
三年的大學生活,曹禺在張彭春老師的影響和指導下,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戲劇作品,并參加新劇社的演出活動,改編外國著名戲劇作品,萌生了寫劇本的想法,從此步入戲劇創作生涯。
1928年6月,曹禺作為南開中學第21屆畢業生,結束了中學時代的生活。9月,被保送進了南開大學。在南大的日子里,他曾參加過話劇《娜拉》等的演出,改編了英國作家高爾期華綏的劇本《爭強》,還翻譯了外國劇作《冬夜》和《太太》。
1929年12月,張彭春老師赴美之前,把一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贈送給他。他把這部書視若珍寶。當時他的英文水平還不能熟練地閱讀和賞析原作,他是翻著字典,憑著毅力,把它啃下來的。這次潛心地攻讀,使他對易卜生的劇作心領神會并為之傾倒。
伴隨著日漸濃烈的興趣,他的戲劇視野也擴展開來。當時,美國出版的《戲劇藝術月刊》,他每期必讀,尤其是轟動美國劇壇的戲劇家奧尼爾的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感染著他。
三、《雷雨》《日出》問世
《雷雨》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該劇本1934年在巴金主編的《文學季刊》上發表后,使話劇界乃至整個文藝界為之震動。《雷雨》的發表和上演,將我國新興的話劇文學推到一個高峰,為話劇舞臺藝術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雷雨》這個劇本,他從中學畢業時開始醞釀、構思,一直到五年后大學即將畢業時才正式動筆,經過七八個月的寫作和反復的修改才定稿。
《雷雨》以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著濃厚封建色彩的資本家的家庭生活悲劇。劇本通過鮮明、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刻畫,展現了“五四”時期中國社會的一個側面。
繼《雷雨》之后,1935年曹禺又寫出了《日出》(四幕話劇)。
《日出》走向更為廣闊的人生舞臺,以上層社會和下層人民的鮮明對比,抨擊了“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現狀,寄托了作者對“日出東方滿天紅”的希望和信念。
除了《雷雨》、《日出》外,曹禺還有一系列具有影響的劇作,如1936年創作的反映農民反抗斗爭的三幕話劇《原野》、盧溝橋事變后寫出的大型抗戰劇《蛻變》、1940年創作的三幕話劇《北京人》、1948年寫出的電影劇本《艷陽天》等都是轟動劇壇的力作。
四、試寫新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曹禺擔任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新的社會,新的生活,激發了曹禺極大的創作熱情。
解放初,他到北京協和醫學院深入生活,對那里的人和事作認真細致的調查了解,積累創作素材。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1954年7月,曹禺寫出了建國后的第一部劇作??《明朗的天》。在探索表現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時代生活方面,作了一次新的嘗試。
1960年8月,他與梅阡、于是之合作寫出了《膽劍篇》,此劇演出的時機很好,正是需要振奮精神,自強不息,戰勝困難的時刻,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各地報刊發表評論文章50來篇,對該劇給予了充分肯定和熱情贊揚。
1961年初春,周總理同文藝工作者座談,希望曹禺能反歷史題材而用之,寫一個具有新意的王昭君。當年夏天,曹禺就到內蒙去參觀訪問,體驗生活,為《王昭君》的創作搜集資料。由于歷史的原因,《王昭君》的創作擱置了17年,1978年11月《王昭君》創作成功。擱筆十余年之久的曹禺,于10年浩劫之后寫出新作,一時傳為美談。劇本一公演,便接連收到朋友們及讀者、觀眾的熱烈祝賀,吳祖光先生的賀詩寫得有聲有色,感人至深。其詩曰:“巧婦能為無米炊,萬家寶筆有驚雷;從今不許昭君怨,一路春風到北陲。”
五、七十高齡渡重洋
為了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為了祖國文藝事業的繁榮,曹禺以70歲的高齡,遠渡重洋,甘當一名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980年,曹禺出訪英國,英國的斯特拉福??莎士比亞的故鄉,的確對曹禺具有一種誘惑力。在這里他參觀了莎士比亞的故居和紀念館,觀看了《奧賽羅》的演出。曹禺的一生都迷戀著莎士比亞,想不到自己70歲來到這里瞻仰他的故居、他的遺物,看到各國的莎劇版本,這些使曹禺感慨萬千。
2月4日至7日,應法國外交部邀請,曹禺到巴黎作了短暫的訪問。在巴黎,他和國際戲劇協會秘書長讓?達爾維特進行會談,他表示希望中國能參加國際劇協,以便同各國戲劇界進行更廣泛的藝術交流。1984年法國總統密特郎授予曹禺先生最高軍團榮譽勛章。
1980年4月,曹禺第二次訪美。在美國訪問期間,他出席了大大小小的會議,會見了許多美國友人。最使他難忘的是在紐約觀看《北京人》和《日出》的演出,觀看后他激動地說:“演出好極了!這次演出是美中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
六、魂牽夢縈故鄉情
曹禺先生晚年,總想回到他的父輩出生的土地上,看看父老鄉親,看看家鄉改革開放以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由于病魔纏身,沒有實現。但多年來他密切關注著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對家鄉傾注了滿腔熱忱。
曹禺先生深深地眷戀著故土,早在1984年秋,他寫了“明月故鄉曉鐘,遠隔千里心同,今日不知何處,猶在相思夢中”的詩句,讓人領略到一種對故鄉魂牽夢縈的情愫。他還特別關心家鄉的發展,1983年當潛江生產的園林青酒在北京榮獲國家金獎時,他欣然題詞:“萬里故鄉酒,美哉園林青。”1984年元月潛江花鼓劇團進京匯演,演出《家庭公案》,曹禺先生觀看演出后,走上舞臺祝賀。劇組演員見是自己敬仰的曹老來了,激動得眼里閃著淚花,曹老的眼眶也濕潤了,他放開嗓子喊道:“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1988年初夏,潛江撤縣建市,曹禺先生又題詞致賀:“添水鄉異彩,建鹽都新城。”
1989年夏,潛江花鼓劇團醞釀著把曹禺先生的《原野》改編成地方花鼓戲搬上舞臺,曹老得知后,倍加關心和鼓勵,他說:“我們潛江人能干,一定會成功的。今年秋天,我回家鄉觀看演出。”
1989年10月,潛江市的“曹禺著作陳列館”即將落成開館,市委、市政府請曹老在金秋之際回鄉參加落成典禮。
曹老因病住進了北京醫院,不能返鄉,決定托夫人李玉茹和愛女萬方代他前往故鄉一行,并即興寫出了那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我是潛江人》。
1990年8月,曹禺陳列館的三位同志曾代表家鄉人民到北京醫院407號病房去探望曹老。
1996年12月13日凌晨3時55分,曹禺先生在北京安然辭世,享年86歲。
12月27日上午,首都社會各界人士紛紛來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一代戲劇大師曹禺送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獻了花圈。李瑞環、尉健行、丁關根、李鐵映及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文化部、中國文聯、北京市的負責同志參加了追悼大會。
噩耗傳來,家鄉父老無不為之哀痛。當日在京的市領導前往曹老家中,以潛江市委、市政府的名義敬獻了長達20米的巨幅挽聯,上寫著:“巨星隕落雷雨一聲驚原野,洪范永存荊楚千年憶章華。”表達了百萬鄉親對曹禺先生的無限敬仰和懷念。
半年后,位于潛江森林公園中央的“曹禺陵園”竣工。1997年5月28日,潛江市隆重舉行了“曹禺骨灰安葬暨曹禺陵墓揭幕儀式”,上千群眾前往悼念。潛江人民將曹禺的骨灰接回故鄉、安葬故土,使這位遠游的兒子終于回歸魂牽夢縈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