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潛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首次入圍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經濟硬實力凸顯;
國際馬拉松、“環中國”自行車賽、“一會一節”、農民豐收節、劇本交易會……好戲連臺,炒熱水鄉園林。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梳理這些標志性事件,可以找到一條清晰的路徑——協調發展。
一直以來,潛江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統籌兼顧、補齊短板,在協調發展中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環節中增強發展后勁,在優勢資源上作好可持續發展文章。
萬紫千紅才是春
在新時代,國家推動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建設、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接連實施……
這些國家戰略為我市加速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帶來了諸多機遇,讓潛江打造江漢平原振興發展示范區的信心更足。
鎮富則民富,鎮強則市興,鎮域協調則市域協調,潛江協調發展的春天已然來到——
潛江經濟開發區里,金澳科技、永安藥業等企業開足馬力抓項目建設,筑牢傳統產業基石;王場鎮以光纖產業為動力,化蛹成蝶,高新產業小鎮異軍突起;熊口鎮“華山模式”營造出農民富、農村旺、產業興的喜人局面,全國特色小鎮等榮譽實至名歸;龍灣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千年底蘊造就的鐘靈之地,讓龍灣成為潛江旅游產業的新地標……
如今,通過支持各地依托資源稟賦特色發展,我市培育出一批工業重鎮、商貿強鎮、文化古鎮、旅游名鎮。
在剛剛結束的市委八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市根據城鄉融合、產業聚集、特色分工思路,提出了“東進南擴、產城融合,四區聯動、全域振興”的發展新思路。
這張藍圖中,四個關鍵支撐點即東片現代服務聚集區、南片智能制造聚集區、西片特色產業聚集區和北片石化精煉聚集區,它們既代表了潛江發展的過去,更指明了發展的未來。
區域聯動、協調發展,必將讓潛江高質量發展特色更明,底氣更足。
厚培沃土孕活力
2019年到來之際,長飛科技園又傳捷報:長飛潛江OVD預制棒擴產項目投產,總產能達1500噸,成為全球目前最大規模的單體預制棒生產項目。
自2017年3月,長飛光纖潛江有限公司光纖產業化項目一期投產以來,短短兩年間,“長飛速度”一次次刷新,成為潛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2018年,預計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2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5%。
協調要求“身、心”系統平衡,既強調物質文明又注重精神文明,“硬實力”和“軟實力”一起增強。
去年,我市深入開展“部門服務企業”等活動,積極搭建融資、信用擔保對接平臺,截至2018年10月底,政銀集合貸、助保貸共為35家企業發放貸款26640萬元。同時,圍繞“降成本、去產能”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土壤肥沃了,大樹日益參天,也成功引來一群群鳥兒棲息。去年我市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市利用省外資金192.10億元,省商務廳認定158.37億元,同比增長6.14%,省直管市排名第一。
去年12月19日,我市舉行第四屆潛江市道德模范致敬禮活動,現場表彰李煊琳等10名“潛江市道德模范”和周紅芝等4名“潛江市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
凡人善舉,彰顯道德力量;德耀潛江,弘揚時代精神。正如市委書記吳祖云所說,持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將為潛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豐厚的道德滋養。
妙思巧手織錦繡
冬日里,白鷺湖管理區關山辦事處一派安寧。沃野之上,連片蝦稻共作基地讓原本貧瘠的村落,成為白鷺湖邊最富足的地方。
管理區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他們流轉土地18000余畝,蝦稻共作面積已達3.8萬畝,約占耕地面積的90%,蝦稻總產值約2.49億元,畝平純利潤超3500元。
不僅是白鷺湖管理區,近年來,我市把現代農業產業培育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以蝦-稻特色產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市建成蝦-稻種植養殖的完備產業鏈,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走出城鄉產業發展“一盤棋”。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蝦-稻產業綜合產值達235億元,同比增長35%,累計帶動10萬人就業致富、2萬人脫貧。預計全年建成高標準蝦稻共作基地75萬畝,綜合產值達到310億元。
特色產業火了一座城,而一個個項目的落地,更讓潛江城鄉再添新顏。
多年的圍墾侵占,曾經煙波浩瀚的返灣湖僅剩下8000畝水面。
如今,在長江大保護引領下,湖長制等湖泊管理措施和退漁、退田還湖等生態保護措施落地生根,引江水、通河水、連湖水,返灣湖核心保護區內4000多畝魚塘和蝦稻田逐漸騰退為湖,綠色發展在這里唱起了主角。
與此同時,周邊村民們自發開展門前屋后環境治理,通過發展體育休閑及旅游產業,帶動脫貧致富,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序曲。
經濟持續穩定向好,社會各項事業同步邁進……統籌協調,讓潛江發展之路有量、有質、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