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名鵲起到如今在全國獨占鰲頭,2018年潛江龍蝦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320億元,帶動15萬人就業。
一只小龍蝦,何以一路突飛猛進,帶動15萬人就業,這背后有何奧秘?
田野之上掘“黃金”
從“蝦稻連作”到“蝦稻共作”,潛江小龍蝦發展的根基在一產,更在滿是“黃金”的土地上。
“采用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可畝產小龍蝦400斤左右,畝平純收入5000元左右,具有很好的穩糧增收效果和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市農業發展中心總工程師陶忠虎介紹。
春光正盛,白鷺湖管理區關山辦事處3隊農工王德銀也忙碌了起來,天不亮就起來網蝦。不用出門,蝦販收到田邊上,雖然起早貪黑,但看著手中的現金,打心眼里滿足。
王德銀家的蝦稻田面積110畝,目前畝平效益2000多元。“現在小龍蝦量還不多,再過個把月小龍蝦就能大量上市了,預計全年畝平純收入可達5000元。”王德銀算著賬,不禁喜上眉梢。
他告訴記者,原來關山分場是出了名的窮場,可自從發展起蝦稻共作,技術、銷路都有保障,大伙兒積極性特別高,現在幾乎家家養蝦種稻。
模式創新、技術成熟、收益優渥,小龍蝦產業很快就成為潛江農業的頂梁柱,成為農民爭相追捧的致富法寶。
截至2018年底,全市蝦稻共作面積達75萬畝,潛江龍蝦產量近13.5萬噸,養殖產值(含苗種產值)54億元,建成13個萬畝和60個千畝集中連片蝦稻共作標準化生態種養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集中連片、產銷功能齊全的潛江龍蝦養殖新格局。
數據顯示,全市從事小龍蝦養殖人數超過4萬人,其中帶動脫貧近2萬人。
龍頭拉動生產忙
春光正好,小龍蝦陸續上市,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利用這段時間做好設備清洗、調試,為全面開工做最后準備。
“我們今年預定4月15日開始生產,目前本地工人已基本落實,我們還和勞務公司聯系,確保人員充足。”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
“我在這里工作很穩定,收入也不錯。每月平均工資6000元左右,高峰期可達萬元。”何雙喜是公司的老員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身流水線上的熟練產業工人,清洗、剝蝦、包裝,每道工序都精通,這讓在家門口打工的何雙喜感覺很快樂,也很滿足。
高收入成為企業吸引員工的首要因素。采訪中,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馬上進入小龍蝦產銷旺季,我們用工將達到2300人。不僅有潛江本地人,還有很多外地來潛務工的人員。”
隨著小龍蝦產業鏈條的延伸,越來越多像何雙喜一樣的產業工人活躍在經濟舞臺上,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小龍蝦產業工人有3萬多人。
眼下,全市已形成熊口鎮華山科技、園林辦事處交投萊克、楊市辦事處多優多、后湖管理區寶龍、龍灣鎮昌貴等水產品加工企業群,這13家加工企業固定資產12.6億元,年加工能力在30萬噸以上。
同時,我市先后引進周黑鴨、安井食品等多家知名上市企業,可新增就業崗位1500個。
產城融合孕新機
又到一年品蝦季, 蝦皇、小李子、味道工廠……一家家小龍蝦餐飲店內人聲鼎沸、香氣繚繞。
小龍蝦火了,產業活了,催生出蝦商蝦販、燒蝦師、洗蝦工等新職業。
近日,首批潛江小龍蝦學院在校生還沒畢業就被“預定一空”的消息被各大媒體廣泛關注。
來自隨州的小伙子周凡就是這批“網紅畢業生”中的一員。“馬上要畢業了,目前已經有四五家公司來找過我了,月薪在1萬元左右。”周凡說道。
市民楊金香下崗后,曾經在超市、水果店、家政公司打工,但隨著年紀增長,工作越來越不好找。
“要不要去洗蝦子,不需要什么專業技術,只要肯干,工資也不低。”在鄰居的推薦下,楊金香成了一名洗蝦工,“每年旺季,我都到餐飲店洗蝦,自己賺錢自己花,不給兒女增添負擔。”如今,她已成為蝦店洗蝦隊隊長,一個月收入近3000元。
近年來,我市積極支持潛江龍蝦餐飲品牌做大做強,將潛江龍蝦以連鎖餐飲方式向外推廣,讓更多人因蝦而得到就業機會。
互聯網時代,潛江龍蝦還插上網絡的翅膀,實現買全國賣全球。目前,我市小龍蝦三產業包括流通餐飲等從業人員超過8萬人。
實踐證明, 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產城融合發展,才讓小龍蝦成為一把金鑰匙,為越來越多人打開致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