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立夏時節,記者走進熊口鎮趙腦村萬畝標準化蝦稻共作基地,只見村民們正忙著整理剛起獲的一筐筐小龍蝦,準備送往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花兒吐艷,柳枝婀娜,致富的希望浸染在他們的臉龐。
“這幾年村里發展蝦稻產業,變化可大呢,路變寬了,新房多了,車也多了,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荷包變鼓啦。我們的生活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托了‘華山模式’的福。”毛紅林家庭農場農場主毛紅林的妻子杜艷艷開心地對記者說。
何為“華山模式”?2014年,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熊口鎮趙腦村進行大規模連片整治,流轉全村1.2萬畝土地,并將其整治為220個蝦稻共作標準化單元向農戶發包,通過“反租倒包”,進行標準化經營。在此基礎上,實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這種“三權分置、土地流轉、農民參與、互利共贏”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美名遠播的“華山模式”。
作為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員工,該公司辦公室主任劉時旋見證了公司的發展歷程。他向記者介紹,隨著我市龍蝦產業不斷提檔升級,一家一戶的傳統經營模式無疑制約了其發展的腳步。為有效對接現代農業發展,在探索與改革中,集“土地流轉經營、稻蝦共作共生、鎮企共建社區、市場強勢引領、多方合作共贏”等于一體的“華山模式”應運而生。藍圖是宏偉的,但把宏偉藍圖轉化成現實,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扶持。“政府幫助我們實施遷村騰地工程,為我們找來各方面的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還幫助申請貸款等,企業的需求在哪里,政府的服務就跟到哪里,我們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得益于政府的鼎力相助!”劉時旋說。
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員工楊華喜主要負責公司車間公用設施、走道、外部環境衛生工作,每天進行幾個小時的輕體力勞動,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對于這樣一份離家近又輕松的工作,楊華喜很滿意,他說:“能在這里工作,離不開黨和政府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幫助。”
“用工難”“用工荒”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普遍存在的頑疾,為了讓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能大步奔跑在潛江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針對該公司用工需求量大的實際情況,市委、市政府主動作為,為該公司“牽線搭橋”,幫助該公司與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不僅徹底解決了該公司每年5月份小龍蝦銷售旺季的2300個用工缺口,還為周邊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實現了雙贏。
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如今的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靠“華山模式”從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向生產、加工、銷售、品牌運營于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轉變。同時,通過廢棄蝦殼深加工,開發出甲殼素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傳統農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不僅幫助周邊2000余農戶(其中貧困、殘疾戶310戶)走上了致富之路,還實現了地增多、糧增產、田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增利、企業增效的良好局面,出現了新市民、新城鎮、新農村等新型城鄉關系,解決了集體、農民、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趙腦村也從遠近聞名的“水窩子”村變成了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