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圍繞慶祝建國70周年,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為主題,通過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情感糾葛和人生故事,講述了時代變遷下的潛江市蝦稻產業的發展,見證了在大的時代變革下的小鄉村的巨大變化。該戲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荊州花鼓戲為藝術表達方式,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種平民化的選材和故事化的講述方式既符合了戲曲“悲喜交加”的美學特色,又切合時代主題,反映人們生活,讓人們在觀看戲曲表演過程中體會人間百態,見證時代發展。
一、立足時代特色、堅持價值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與文藝界、社科界委員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新時代的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戲曲,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立足時代特色,用小人物的愛情糾葛和人生道路的變化反映時代特征,體現改革開放下小鄉村的時代風貌,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河西村的故事》講述了過去的小鄉村,人們的物質條件匱乏,為了生存,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正如河西村的荷花嫂,雖然與王老五真心相愛,但由于自己父親的一場大病,王老五又拿不出錢來娶她,而不得不嫁給河東的包工頭,過著無滋無味的生活。而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王老五跟隨黨的步伐,不畏辛勞,勤懇工作,終于找到了蝦稻共作的科學種田路,使整個村子的父老鄉親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讓昔日的“光棍村”,成為了如今的“剩女村”,村里的女孩都想嫁在自己村子里。眼看著幸福生活就要到來,而兩人之間幾十年的情感糾葛如今又成了兒女們無法在一起的障礙,趙小荷與王大順,從小青梅竹馬,又有相同的理想抱負,本是一對神仙伴侶,卻因為上一輩的恩怨情仇沒有辦法走到一起,這樣的劇情不免引得觀眾為其嘆息,深感無奈。而到最后小荷終于為了愛情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喊出“你不娶,我怎敢嫁?”將故事發展代入高潮,戲劇沖突以更加集中,富有戲劇性的方式在舞臺上展現出來,把人物推到了斗爭的風口浪尖上,使得人物個性充分展現,讓觀眾心中沉悶的情感終于得以釋放,從而使兩代人的恩怨化解,成全了兩代人的愛情。
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立足改革開放前后的時代背景,題材來源于漢江平原上的貧困落后的鄉村,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戲曲內容環環相扣,代入感極強,在戲曲中讓我們看到了時代變革下,兩代人的成長,在他們命運起伏的背后又讓我們反觀自身,感受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美好。
二、舞臺時空轉換、展現戲曲美學特征
《河西村的故事》除了在主題表達方面反映時代特征,弘揚主旋律外,其舞臺時空的轉換所蘊含的中國戲曲美學特征,也是該戲曲頗有看點的重要因素。
這部現實題材花鼓戲,以傳統歌舞方式演繹情感,通過情感的節奏和韻律構成了戲曲舞臺的空間,講究“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高度統一,即虛與實的空靈美。戲曲舞臺藝術以音樂、舞蹈為主要元素,其節奏性、程式性是生活的變形,是在真與非真、似與非似之間講求“神似”而不是力求“形似”。戲曲的虛擬有地域、空間轉換的虛擬以及自然環境、人物內心情緒和心理活動的虛擬等。比如在《河西村的故事》中,表現趙小荷與王大順兩情相悅時,觀眾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演來體會到他們之間那種喜悅、嬌羞的心理。這都是戲曲在舞臺上表現出的虛實結合的美,體現出了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征。同時,湖北花鼓戲作為一種傳統戲曲,帶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正如《河西村的故事》在舞臺上呈現的民間歌舞,以及“主人公在前面唱,十二個女子在旁邊和”的富有地方戲曲特色的薅草歌,聲腔高亢質樸,道白用襄河河流域方言,是一種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富有當地特色的歌唱形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這些傳統的民間音樂、舞蹈、風俗等孕育出了江漢平原獨具地方風格的傳統戲曲,體現了中國戲曲的民族特征。
戲曲在表現老年荷花嫂與王老五的愛情故事時,借鑒了電影當中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打破了時空的單一性,將改革開放前后不同的時空展現的故事情節并列表現,分別敘述,最后統一在舞臺上呈現出來,相互烘托、相互對比,從而揭示了兩代人的情感糾葛,加強了故事的矛盾沖突點與節奏感。將不同時代的人放置在同一舞臺空間里,讓觀眾更深刻的體會到時代變遷對人物形象和內心的塑造,也讓我們更能清楚的感受到改革開放前后,時代的飛速發展以及兩代人的變化。這種舞臺時空的轉換增加了戲曲的故事性和戲劇沖突,使得舞臺展現內容更加豐富,對比更明顯,并配以音樂、民謠、花鼓戲傳統唱腔與臺詞相融合,增加了舞臺的視聽效果。
同時,舞臺空間的轉換和時間節奏都對應著人物情感的變化,在戲曲演出中,雖然觀眾與演員被舞臺分割在兩個空間內,但它們在同一時間都處于劇場這個大空間中。不管是從表演還是欣賞角度來說,它都充分的說明了演員和觀眾對于表演藝術的精神投入和專注的情形,從而也顯示出了戲曲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河西村的故事》這部現實題材花鼓戲一經亮相,便受到了萬人矚目,就是因為這部戲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舞臺視聽效果出彩,情感內容極其豐富,才能倍受觀眾青睞,成為公認的好劇目。
三、演員演藝精湛、人物形象塑造深入人心
戲曲表演作為一門表演藝術,通過戲曲演員將生活中的故事搬演到舞臺上,在觀眾面前表演出來。荊州花鼓戲的演出內容,較為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多為反映男女情感的戲劇片斷,并以此抒發生活感受、表現人生體驗、反映時代特征,從而表達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演出生動活潑、富有張力,具有很強的藝術審美的直接現實性。演出過程中用簡板、漁鼓伴奏,因其聲腔柔婉,田園氣息濃烈,使得演員表演更貼近日常生活,而又有一定的藝術性。
演員之所以能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除了演員自身的演技精湛外,還得益于劇本的取材與內容。一切優秀的文藝創作都來源于人民,只有深入的了解人民群眾,才能創作出具有煙火氣息的作品,才能真正走入人民群眾的心。因此,藝術創作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里。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河西村的故事》這部戲曲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就是因為它的人物形象塑造貼合普通百姓的人物形象特點,從群眾中來,從而引發觀眾共鳴。藝術離不開生活,只有貼近生活的藝術才會真正為民眾所熱愛,才會真正有生命力。
在改革開放前,小鄉村的生活清苦,物質條件匱乏,很多村民剛能解決溫飽問題,對于夢想,愛情往往沒有勇氣追尋。荷花嫂為了給父親治病,不得不舍棄愛情。王老五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見肘,更沒有能力去留住愛情。而這一切都是為生活所迫,被時代背景所屈服。兩位演員將改革開放前村民的形象演繹的十分到位,抓住了社會底層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在舞臺上通過唱腔表現出來。荷花嫂的演員音域較寬,其唱腔酷似江漢平原農村婦女哭聲,且"喲哎喲"及起伏較大的拖腔,更能抒發悲痛、壓抑、痛苦的感情,唱腔婉轉凄切,如泣如訴,恰當地表現出了劇中人物的情感。而改革開放后,小荷和王大順生活條件豐裕,思想觀念開放,他們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新青年,不再被生活所屈服,勇于向生活發起挑戰,最終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與有情人終成眷屬。不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父母。
戲曲屬于戲劇的一種,戲劇表演提供了一種比小說、電影和電視更真實的幻覺。觀眾可以通過自己的聽覺、視覺甚至觸覺和嗅覺,全方位感受戲劇真實氣氛,觀察人物的每一個形體動作的微妙變化,感受人物心靈每一次神秘的悸動。《河西村的故事》中主要行當有小生、生角、正旦、花旦、丑等。唱腔按行當的不同和年齡、性別、性格特征及音色、習慣使用音區、音域的不同,同一聲腔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風格,并配以江漢平原一帶的民間鑼鼓,使得表演藝術豐富多彩、演員人物性格鮮明、演繹靈活自如,使戲曲更具有吸引力和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