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故里” 潛江龍灣
《羋月傳》前15集發生的故事,多以章華臺為背景。“賜章華宮”、“楚威王向妃章華臺相會”等"/>
章華臺拾遺之二
“羋月故里” 潛江龍灣
《羋月傳》前15集發生的故事,多以章華臺為背景。“賜章華宮”、“楚威王向妃章華臺相會”等重要橋段都發生于此。筆者以為,“賜章華宮”,把偌大一個宮殿賜給一個地位低下的嬪妃,此舉絕無可能;“賜住”倒符合情理,遠離郢都和跋扈的王后,似有避難之意。羋月出生后,與母親向氏一起居住于章華宮內,甚至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梢姡d月與章華臺密切相關。然而在正史中,有關秦宣太后的記載只有區區十余條,且大部分為其執政秦國之后的事跡。她早年生平,和中國歷史上大部分女性一樣,不著于史。
“戲說”終究不是真實的歷史,那么,“羋月故里”究竟在哪里?
近日,《河南日報》發表了署名趙經緯文章,認為“羋月故里”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其依據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遷都頻繁,楚國的初始都城在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淅川古稱丹陽,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楚國800多年歷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陽。楚人以丹陽為起點,開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統一了50多個小國,成為南方霸主。
然而,這一判斷在時間節點上是站不住腳的。楚國自周成王時代熊繹被封為楚君(公元前1043年)開始,300多年后至第十七代楚武王開始稱王。到了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遷都江陵郢都(紀南城)。《史記·楚世家》有載:“文王熊貲立,始都郢”。到第二十六代楚靈王(公元前540年——公元前529年)建章華臺時,已經過去了500多年;到第三十六代君王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時期,已過去700余年。“羋月”出生具體日期不可考,這里姑且不論她是否為楚威王的公主,但可以從其去世的日期來進行推論。史載: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公元前265年10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此時據楚國初始建都丹陽已近800年?梢,把河南省淅川縣稱之為“羋月故里”,很難使人信服。
在《羋月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楚威王賜羋月母女居住于“章華宮”。章華宮在何處?史家稱就在地處我市龍灣鎮的龍灣遺址之中。
章華宮是楚靈王時期建起的楚國離宮,后毀于兵亂。確切地說,目前在我市龍灣放鷹臺一號宮殿基址上發掘出的楚章華臺,只是章華宮的一部分,為其主體建筑。公元前535年,楚靈王即位不久,就動用八萬之眾,耗六年之時,“臺高10丈,基廣15丈”的章華臺才得以建成。章華宮作為離宮,有層臺、殿堂、寢宮、庫房、作坊、碼頭等,有人工河道往來于此,其繁盛可想而知。這座“舉國營之、數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譽為當時的“天下第一臺”。
秦國吞并楚國之后,這座方圓40華里、富麗堂皇的諸侯王離宮,也在戰爭的烽火中化為灰燼,王宮中輝煌無比的樓臺——章華臺也轟然坍塌。隨著時間的推移,昔日壯麗的王宮和樓臺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誰也不知道這座名噪一時的樓臺確切所在,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直到1984年,章華臺在文物普查中在龍灣鎮被發現。其后,經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譚其驤考證,認為此處即為楚章華臺遺址。2000年龍灣宮殿遺址被確定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1年被定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定為全國大遺址保護試點單位,2006年,進入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2007年,開始實施遺址本體保護。
章華宮(臺)存在于世的時間大約為300年。歷春秋至戰國,大約毀于秦滅楚之時,即公元前223年。在秦將白起拔郢之前(公元前278年),歷代楚王和王室成員常來章華臺游玩、田獵和居住,活動時間應不少于250年。從楚靈王修建章華宮(臺),至楚威王熊商執政時,章華宮(臺)已存世約200年。因此,在公元前265年“薨”的秦宣太后“羋月”出生后,被賜住章華臺(宮),在時間上與史實吻合。由此可以結論,潛江龍灣作為“羋月故里”之稱,名副其實。
龍灣宮殿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楚國離宮別院遺址群落。經過近三十年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龍灣遺址·章華臺景區正逐步成為我市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