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之名從何而來? 刻有“羋月”的瓦片。兵馬俑曾出土過刻著一個奇異的文字的兵俑,當時的考古學家把他定義為“脾”。"/>
章華臺拾遺之一
“羋月”之名從何而來?
刻有“羋月”的瓦片。兵馬俑曾出土過刻著一個奇異的文字的兵俑,當時的考古學家把他定義為“脾”。(來源:考古隊《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插圖)
編者按:一部歷史電視連續劇《羋月傳》,將一個淹沒于歷史煙云中的人物“羋月”,再現于世人面前。“羋月”是否真有其人?名字從何而來?“羋月故里”何處?作為“羋月”早年生活居住的章華臺,如何被發現?從今天起,潛江日報將陸續刊登《章華臺拾遺》系列作品,以期引起對“羋月故里”潛江龍灣的關注和探討。
《羋月傳》劇組稱,劇中主要角色“羋月”的原型來自秦宣太后羋八子。作為文藝作品的電視劇,虛構一些人物、情節和故事在所難免。那么歷史上真實的宣太后到底什么樣的呢?
中國最早記載宣太后的典籍,應為司馬遷所著《史記》。《史記·穰侯列傳》在介紹穰侯魏冉時,“羋月”在開篇就被提及:“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這里介紹的雖是魏冉,然而寥寥數語,卻把“羋月”的來歷說得清楚明白。“羋月”的祖先是楚國人,羋姓,為秦昭王的母親,秦國太后,去世后謚號“宣”。她有個弟弟叫魏冉,封為穰侯。
秦宣太后羋八子,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后”的人,《史記·秦本紀》這樣介紹說:“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為稱。故范睢說秦王有獨聞太后之語。其后趙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說。是太后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漢襲秦故號,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一直到漢代,太后之稱仍然被沿襲了下來。
羋八子為羋姓,史書上有明確記載,這是確信無疑的。在劇中,“羋月”的名字來自其父楚威王,“羋月”生下后,和母親向氏一道被 “賜住章華宮”。威王遙望天空,見“今夕月光皎潔”,遂指月為名,故名“羋月”。那么,秦宣太后是否叫真的就叫“羋月”?是否為楚國公主?對于這個煽情的橋段,歷史學家并不買賬。
羋姓是中國較古老的姓氏,為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由于其后已經分衍成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中國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二千位。從宣太后姓“羋”來看,她應該是當時楚國的貴族之女。為何又稱為“羋八子”呢?秦國后宮宮女共分為八級: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子”是其中地位較低的等級。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叫“羋月”的楚女,被秦惠文王納為姬妾之后,最初的地位并不太高,更談不上十分得寵。但由于她容貌秀麗,見識出眾,且為惠文王生下了三個兒子。“母以子貴”,這些為其后呼風喚雨、實際掌管秦政權30余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楚威王熊商,為楚宣王之子。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熊商繼位,是為楚威王。按照電視劇和同名小說的描寫,“羋月”是楚威王的小公主,應該叫熊月才是。其實不然,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姓氏”一詞,是由“姓”和“氏”兩個詞組合而來。氏作為姓的分支,其產生時間要晚于姓。秦朝之前,姓是用來統稱同祖子孫的稱謂,而氏是用來區分子孫之間族群的稱謂;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正因為男稱氏女稱姓,因此楚國王族之女都名羋。而春秋戰國時期女人大多只有姓,沒有名,因此稱呼多以她個人的特點,或者出嫁之后的稱謂為字。比如春秋時期齊僖公之女,姜姓,名字不詳,以才華著稱于當世,被稱作文姜。待成年后嫁給魯國國君魯桓公,就成為了魯夫人。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國姓為羋,這是楚國祖先的姓,因此整個楚族都姓羋。而熊是楚王專有的氏,只有楚王才能稱熊氏。因此,對于楚威王和“羋月”來說,羋是他們的姓,而熊只是楚威王的氏。男子稱氏,所以楚威王被叫做熊商;女子稱姓,熊商的女兒就被叫做“羋月”。
“羋月”的這個“月”字,從何而來?有種說法是從兵馬俑上所載信息而來。據資料顯示,1974年兵馬俑出土不久,因其陣容龐大,考古專家推斷“秦俑坑當為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此后就以此為定論。但不久之后,學界就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并不準確,真正秦俑的主人,更有可能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母,史稱宣太后的羋氏。
后來,考古學家在出土的秦俑中發現了一個奇異的字,學界最初認為是粗體的“脾”字。但學者陳景元提出質疑,他核對《金文編》和徐文鏡編寫的《古籀匯編》發現,左邊的“月”字顯而易見,而右邊“卑”字在眾多字形中,沒有一種寫法符合兵馬俑坑中發現的這個奇異的文字。后來,陳景元結識了古文字專家段熙仲。段認為,秦代筒瓦上左邊的文字為“羋”字的一種變體字,“脾”字應該解釋為兩個獨體字,讀作“羋月”。無獨有偶,考古專家們還在阿房宮遺址筒瓦上,同樣發現有“羋月”二字的合體陶文。據此,羋八子——“羋月”的名字就這樣被推測了出來。
電視連續劇劇《羋月傳》采用了這一說法。(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