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江漢平原之上,一座富饒靈動之城。
她繪就水鄉園林之美,她匯聚創新改革之力,她唱響產城融合之聲,她邁步幸福小康之路。
以蝦稻特色產業為主導,各項產業競相奔跑。眼下,我市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路徑,讓鄉村留得住詩情畫意,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強產業夯實力
2018年,全市高標準蝦稻共作基地75萬畝,小龍蝦養殖產量達13.5萬噸,選育繁育小龍蝦苗種70億尾,培養小龍蝦技術人才4000余人,培訓農民1.5萬人次。稻蝦產業綜合產值突破320億元,帶動15萬人就業致富、2萬人成功脫貧。
這是一份耀眼的農業產業發展成績單。如今,蝦稻產業已成為潛江高質量發展的“王者”。
榮耀因何而來?
近年來,我市先后成功創新蝦稻共作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建成小龍蝦選育繁育、精深加工、產品交易、檢驗檢測、大數據等“六大中心”。引進泰國正大、福建安井、湖北交投、周黑鴨等龍頭企業,形成了集科研示范、選育繁殖、生態種養、精深加工、餐飲物流、品牌文化和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與此同時,潛半夏、潛大豆、果蔬等特色主導產業競相奔跑,構建起“南紅北綠”產業格局,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新氣象,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眼下,道路通了,溝渠暢了,網連起來了……瞧,潛江農村里,日日都有新變化,那是產業發展帶來的活力。
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134.9億元,增長3.7%;農業增加值79.4億元,增長3.4%;農產品加工業產值464.8億元,增長19.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87元,增長8.84%,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樹品牌添動力
品牌是產業發展的靈魂。
今年“一節一會”上,經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中華商標協會、北京希煜品牌咨詢有限公司三方評估測算,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203.7億元,位居中國龍蝦區域品牌第一名。
品牌效益彰顯,世界正共享這只美味小龍蝦。背后,是潛江在樹品牌之路上從未停歇的腳步。
——我市先后出臺《潛江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35)》《打造“潛江龍蝦”“潛江蝦稻”區域公用品牌三年行動計劃》,為品牌建設做好規劃藍圖和行動指南。
——繼“潛江龍蝦”(活體)、“潛江龍蝦”(非活體)、“潛江蝦稻”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功注冊后,2018年“潛江龍蝦”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圍繞蝦稻全產業鏈各環節,不斷完善潛江蝦稻產業標準體系。我市先后制定國家、省、市級層面蝦稻行業18項標準,牢牢占據全產業鏈各個制高點。
——依托“潛江蝦-稻品牌信息服務平臺”,推廣應用“潛江龍蝦”“潛江蝦稻”二維碼。我市與北京等15個地區和45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打通潛江龍蝦直供北京通道,成為冬奧會小龍蝦唯一供應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品牌樹立,更非一日之功。今天,小城市打出大品牌,正是這座城市在產業發展上邁出的堅實一步。
促融合增活力
如何下好產業融合這盤棋?
我市著力打造多種農業業態,優化產業融合新結構。
今年“五一”前夕,我市推出3條小龍蝦主題旅游線路,涵蓋參觀考察2萬畝國家蝦稻共作示范基地、小龍蝦交易平臺、小龍蝦精養基地等豐富內容。
很快,在“一節一會”上,我市獲得“湖北一百個最美自駕打卡地”美譽,同時推出“惜時光、慢時光、醉時光”三條精品旅游線路,對延伸蝦稻產業鏈、宣傳潛江、推動我市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市以蝦為媒,大力發展特色化旅游。近年來,全市休閑農業迅速發展,建成85家農業休閑點,省級農業休閑示范點3家,四星級農業休閑點2家,吸引國內外大量游客來潛。
“潛江龍蝦”火了,“潛江龍蝦”還想跳得更高,互聯網恰為小龍蝦騰飛插上了翅膀。
近年來,我市在全國各地開設小龍蝦餐飲直營店和加盟店2500余家。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企業合作,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網點360個,實現電子商務網點進農村全覆蓋。潛江蝦-稻大數據中心掛牌成立。
通過“蝦谷360”電商平臺,小龍蝦2018年度交易總量達13萬噸,銷售額達48億元,輻射帶動近10萬農民就業。
產業融合也是資金、土地、人才的融合。
龍灣鎮雙豐村農騰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社長章小龍,曾是一名平面設計師。
“2013年,因為家里合作社承包的田太多,父親又生病了,我只好回家幫忙。”章小龍告訴記者,回鄉后,他積極探索基地生產新模式,依托自家的新迪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楚韻家庭農場,發展現代農業。如今,該合作社有社員114人,機具總臺數112臺套,種植面積2500多畝,托管土地3000畝,年均作業總面積8萬畝,社員人均增收4萬元,輻射帶動農戶3000多戶。
如今,越來越多像章小龍這樣的“能人”回到鄉村,活躍在田間地頭,將“致富經”分享給鄉鄰,攜手走上致富路。截至目前,我市有“市民下鄉”主體20人、“能人回鄉”主體95人、“企業興鄉”主體30個,涉及項目總投資13.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