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三鄉’工程為抓手,出臺了蝦-稻產業發展20條、品牌建設30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25條等政策措施,整合項目資金18億元,建成高標準蝦稻共作基地75萬畝,啟動實施潛江龍蝦‘千人計劃’,夯實了農業產業基礎。”8月13日,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集科研示范、良種選育、苗種繁殖、生態種養、加工出口、冷鏈物流、交易倉儲、餐飲服務、節慶文化和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蝦-稻產業鏈條:小龍蝦加工企業達13家、加工能力35萬噸、加工出口連續14年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建設餐飲直營和加盟店達2500余家;成功注冊“潛江龍蝦”“潛江蝦稻”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潛江龍蝦”入選“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被評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列為中歐互認免檢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與北京等15個地區和45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成為北京冬奧會小龍蝦唯一供應地;制定全產業鏈技術標準18項,開發小龍蝦保健產品5種、休閑食品6種、輔料11種;建成潛江龍蝦學校、湖北小龍蝦交易中心、潛網電商等平臺,小龍蝦年交易額超過80億元。
我市蝦稻產業鏈已趨于完備:通過蝦稻產業吸引回鄉創業人員超過3000人;成功引進“三鄉”工程主體145個,完成投資13.6億元;培訓電商人才3000人、培養龍蝦技師4000人、短期培訓6000多人、培訓農民1.5萬人次;去年全市蝦稻綜合產值達320億元,同比增長39%,畝平增收5000元以上,帶動10萬人就業致富,2萬人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