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市供銷合作社被全國總社推薦為綜合改革先進典型上報中央深改辦,并被確定為全國專項改革試點單位,全面開啟了市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大幕。
懷揣與“三農”的魚水情誼,兩年來,我市大刀闊斧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始終堅持推動組織創新,密切社農利益聯結,打通了為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供銷力量,并順利通過全國總社組織的專項驗收。
組織創新老樹發起新芽
曾經的市供銷合作社是全省為數不多改制不徹底的單位。15個基層社過半處于倒閉和半倒閉狀態,職工從1萬多人銳減到2600人。
“由于改制不徹底,造成等靠要思想嚴重,職工上班普遍缺乏動力。”11月21日,回憶起剛到市供銷合作社時的情景,市供銷合作社主任何鋒記憶猶新。
要想生存發展,就要有適應新時代的全新組織框架。專項改革開展以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供銷合作社對原有基層社實行了改造升級,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為載體,讓專業合作社和基層供銷社充分融合,打造新型基層社,共同致力為農服務。
位于積玉口鎮九牛觀村的村供銷社,由積玉口供銷社以九頭牛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吸納農村農機能手以設備或技術入股共同打造,吸引社會能人30人進入村供銷社,通過開展土地托管、農資供應、工廠化育秧、農機作業等系列化服務,推動基層社轉型升級,不斷增強基層社實力。
九牛觀村供銷社負責人郭家力告訴記者,目前,該供銷社托管土地2.75萬畝,廠價直供社員農藥、肥料1.2萬噸,為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生產綜合服務8萬畝。今年,全系統共簽訂服務訂單2.6萬筆,托管土地28萬畝,提供農業綜合服務面積達30萬畝,可望助農增收5000多萬元。
因地制宜的基層社分類改造,讓供銷社呈現出勃勃生機,經營領域不斷拓寬,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所有基層社全部實現了“四有”目標:即有“三農”服務中心、有供銷超市、有新型莊稼醫院、有農產品集散中心或再生資源回收站。
利益聯結社農捧起“金飯碗”
來到高石碑鎮魏棚村時,村民邵華正在收拾自家的店鋪。前些年,他將責任田流轉給義新村供銷合作社后,每年都能從合作社拿到不少收入。
“除了土地流轉帶來的收入,到合作社打工也能有不少收入。”邵華說。
義新村供銷合作社由高石碑鎮供銷社與魏棚村黨支部共同組建,通過“村黨組織+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三位一體共建模式,成立蝦農生態農業公司,創辦谷滿屯種植合作社和青禾蔬菜合作社,吸納農民入社561人,創建生態種養殖基地7801畝,并組建農民農資聯合會,推行二次返利模式,社員采購農資除以低于市場價5%外,年終結算再次返利3%,助農增收500萬元。
61歲的何慶長是該鎮蚌湖村五組村民,2017年加入青禾合作社。有一年因氣候原因,水稻出現倒伏,但他的水稻卻喜獲豐收,純收入達8萬元。談到其中的秘訣,他笑著說:“多虧了供銷合作社幫忙,不僅為我們提供優質低價的農資產品,還及時幫助我們解答各種疑難問題。”
圍繞改革,市供銷合作社密切基層社、合作社、農民的利益聯結,通過股份合作吸引農民、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村級組織以勞動、資本、土地、設備、技術等多種形式入社合作。通過入社入股,農民充分享有入社帶來的好處,入社農戶畝均增收500元以上。
綜合施策破解“三農”難題
辦公樓、社員食堂、糧食倉庫、農機維修車間、育秧大棚等設施一應俱全,聯合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插秧機等10多臺大型農業機械在停機庫內一字排開。走進楊市供銷合作社“三農”服務中心,猶如走進了一個現代化的大型農業工廠。
該“三農”服務中心成立于2014年,其旗下的供聯農機專業合作社,由楊市供銷合作社創辦,農機大戶帶機入社,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吸納核心成員20人、社員500余人,服務農戶2000余戶,農機作業服務面積近3萬畝,輻射楊市、總口、漁洋,為農戶提供機耕、機插、機整,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解放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通過土地托管服務,農民每畝可減少花費200元左右,而機械化作業每畝增收350元左右,農民不用一天到晚撲在田里,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親人或者外出務工。”楊市供銷合作社主任黃文平說,服務中心還引進和推廣高科技農業種植和養殖技術,開展富硒系列農產品種植、富硒小龍蝦養殖等,探索“糧食銀行”試點。
56歲的社員胡孝新,是楊市辦事處聯興村六組村民,2015年加入合作社以來,種養的42畝富硒水稻、富硒小龍蝦,為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聯合各類人才、經營組織和市場主體,讓職業農民、合作組織以及龍頭企業種地,創新聯合供銷模式,探索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目前,市供銷合作社托管土地超過18萬畝,通過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畝平產值增加了20%以上,種植成本下降了15%,帶動1萬多農民致富。
同時,通過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創新科技供銷模式,探索解決了“地怎么種”問題。市供銷合作社開展湖北省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共建項目,在運糧湖建設4.5萬畝富硒蝦稻示范基地,針對農產品供求結構錯位,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成功塑造一批具有供銷社標識的特色農產品品牌。
此外,市供銷合作社還構建全覆蓋的網絡、物流和服務體系,創新共享供銷模式,探索解決“雙向流通”問題。新建鎮級電商服務站15個、農村電商服務網點365個,去年,僅小龍蝦交易達13萬噸,銷售額58億元;改造了3個市級日用品配送中心、15個農資區域配送中心、36個供銷超市、248個村級綜合服務社,形成了以市級為龍頭、鎮級為依托、村級為終端的現代流通網絡體系。
何鋒告訴記者,他們將認真總結試點經驗,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升服務能力、水平和質效,努力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為全市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