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耕整準備播種白菜的100畝農田田平土碎,田埂上,2個身強力壯的男工把肥料搬運上車,隨著機聲轟鳴,肥料被均勻地播撒在土壤里。一片綠油油的毛豆田間,幾名婦女正使用器械噴灑農藥……金秋9月,廣闊的田野在秋陽的照耀下蘊育著豐收的模樣。這是秋分前夕,筆者在潛江市米斯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看到的情景。
潛江市米斯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創辦于2017年3月,位于竹根灘鎮九村村,是一家集蔬菜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合作社現有種植面積1043畝,帶動周邊種植3000多畝,主要種植毛豆、紅菜薹,還種養蝦稻,僅毛豆年產量就超過3000噸,純收入170萬元。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10戶,其中貧困戶68戶。”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米斯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由返鄉創業人員、九村村9組年輕小伙孫權牽頭領辦。2004年,28歲的孫權外出打拼,2008年便與他人合伙在武漢創辦了中墾錦繡華農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種子生意,效益一直很好。隨后幾年,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出臺,孫權便萌發了返鄉創業,帶動群眾一起致富的念頭。2017年初,他毅然辭去了公司營銷總監的職務,回到了養育他的家鄉。
見到孫權,他與農工一起正在毛豆田間除草。“辦合作社的初衷就是用好的產業帶動發展,建立一種產業脫貧的長效機制,通過合作社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孫權說。
據介紹,目前,合作社已將1000畝蔬菜基地定位為優質蔬菜種植基地,其中,100畝大棚設施蔬菜,900畝露地蔬菜。合作社將大棚蔬菜優先承包給40戶貧困戶,每戶5個蔬菜大棚,采取統一種植模式、統一品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病蟲防治、統一品牌銷售的“五統一”服務模式,并與貧困戶建立了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春甜玉米-夏豇豆-秋萵苣”高效種植模式,每個大棚年收入8500元,戶平收入4.25萬元。同時,合作社常年優先接納本村及周邊村村民作為基地臨時工。僅2018年就支付農民工資200余萬元,其中支付貧困村民工資65萬元。
“我算是沾了合作社的光,不僅有一份在合作社當門衛的工作,而且常年有采摘毛豆、移栽菜苗、除草打藥等零活干,加上土地流轉費用,年收入接近3萬元,不比年輕人上班差。”九村村7組55歲的村民關春章樂呵呵地說。
“沒想到我73歲了還能憑自己的勞動年入上萬元。”九村村9組村民羅在安老太婆獨居生活,也常年在基地干些采摘毛豆、分揀蔬菜等輕松活,加上土地流轉費用,一年也能掙上近萬元。
抓試驗示范,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是該合作社效益看好的關鍵。
據了解,近年來,合作社在市、鎮農業、農技、科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大棚設施蔬菜高效種植模式、露地蔬菜高效種植模式試驗示范及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通過試驗示范,篩選了適合本地土壤條件種植的幾種高效模式,如露地蔬菜高效種植模式“毛豆-毛豆-西藍花”,畝平收入1.2萬元;如大棚“春甜玉米-夏豇豆-秋萵苣”高效種植模式,春季甜玉米提早在5月下旬上市,比露地種植提早15-20天,價格優勢明顯,再種植一季豇豆,利用甜玉米秸稈搭架,可減少豇豆搭架成本,秋季再種植一季紫萵苣,該模式畝平收入1.7萬元。
合作社通過高效種植模式的試驗示范及技術集成,100畝大棚設施蔬菜年綜合效益達到170萬元,900畝露地蔬菜基地年綜合效益達到1080萬元,年銷售蔬菜1.5萬噸,銷售收入1250萬元,利潤96萬元。
“有鎮黨委政府政策上的傾斜,農業技術部門的技術指導,九村村黨支部的大力支持,更堅定了我辦好合作社,帶富一方人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將計劃用3-5年時間,建設蔬菜生產核心示范基地1萬畝,帶動農戶發展蔬菜種植2萬畝,通過高標準基地建設、蔬菜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認證、蔬菜精深加工,全力打造蔬菜精品名牌,蔬菜年生產銷售量達到8.35萬噸,帶動農戶戶平增收1萬元。”談到產業發展規劃,孫權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