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王場,碧空如洗;“文明”浸潤的王場,面貌一新。一條條街道筆直開闊,一面面墻壁干凈整潔,一項項非遺文化魅力綻放……近年來,王場鎮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推進城鎮建設,致力打造高品位的現代化城鎮和文化小鎮,2020年,榮膺國家衛生城鎮和省級文明鄉鎮。
提升改造集鎮舊貌換新顏
改造后的王場集鎮顏值頗高,新式玻璃門窗、統一樣式的廣告招牌和空調格柵;光纖廣場巨型雕塑下鮮花盛開,居民或跳舞健身,或閑話家常,笑聲和著音樂聲久久回蕩……
近年來,王場鎮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集鎮面貌為出發點,把文明村鎮創建工作落到實處。先后投入1260余萬元,推進立面改造和集鎮環境治理;投入100余萬元整治農村環境,清理各村(居)積存垃圾;投入257萬元,新修農村公廁22座、集鎮公廁2座;籌集2267萬元,拓寬、刷黑集鎮主街道,重建地下管網和人行道,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整治后的王場,人居環境煥然一新,群眾生活安居樂業。
“創建衛生城鎮和文明鄉鎮,絕不僅僅是為了榮譽、為了一塊牌子,而是要通過創建的過程,切實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提升文明素質,增強集鎮綜合實力。”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進行集鎮改造的同時,他們還投資4000萬元進行燃氣配套工程建設,解決了3000余戶居民及園區企業能源需求。
“像變了一個樣,更漂亮更整潔了,我們住得也更舒心了。”70多歲的王奶奶笑著說,街道上新栽植了銀杏、梧桐等新樹種,廣場上安裝了健身器材和新廁所,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春風化雨非遺文化潤民心
皮影戲、花鼓戲、傳統中醫、跑八鈴……11月20日,非遺文化走進王場中學,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最受歡迎的莫過于傳統體育項目跑八鈴。在傳承人呂學良的傳授下,只見2名學生俯身相對,雙手交叉疊握,另一人從十幾米外沖來,撞開二人挽著的手……夾雜著吶喊、歡笑聲的現場十分熱鬧。
同一時間,王場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新成立的非遺傳承基地里,采蓮船、潛江鑼鼓、湯格皮影等非遺展示也熱火朝天,吸引了眾多居民的目光。
“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內容。”王場鎮相關負責人認為,非遺不只是一件產品、一種技藝、一門絕活,它更是融化在我們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讓一座城鎮可以承載歷史的文化認同。
“接下來,我們將為非遺傳承基地頒牌,屆時會對外展示潛江民歌、云陽板、漁鼓筒、青花碟等國家、省、市、鎮級20多個非遺項目,為全鎮文藝工作者提供創作交流及展示傳承的平臺。”該負責人表示,王場鎮將一如既往,大力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等活動,讓群眾的“精神食糧”更富足,讓燦爛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