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鐘聲敲響,2020年這一苦難而輝煌的篇章終于畫上了句點。一年多來,疫情的影響滲透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過年回家,也從“金科玉律”變成了一項選擇題。
牛年春節(jié),曾經(jīng)叫嚷著不想過年的人,此刻可能正窩在溫暖的家中,和父母一起吃著美食刷著電視;經(jīng)歷了抗疫大戰(zhàn)的一線工作者,終于回到近在咫尺的家中,瘋狂彌補過去一年的遺憾;還有不少在潛拼搏的人,積極響應(yīng)就地過年政策,選擇堅守在事業(yè)或崗位上……
本地過年:彌補遺憾不過簡單一桌子飯
呂桂芝是湖北潛江人,也是市中心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她第一時間無條件堅守在隔離病區(qū),晝夜奮戰(zhàn)在疫情前線。
去年在隔離病區(qū)過年,今年終于可以和家人一起過年了。“2020年真是始料未及,原本開心的團聚變成了分離,家近在咫尺,卻只能堅守在抗疫戰(zhàn)場上,連和家人一個擁抱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坐在同一個桌上吃飯”。
親身經(jīng)歷過嚴峻疫情的人,對于每一次團圓都倍加重視。呂桂芝說,以前覺得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經(jīng)歷疫情之后,覺得一家人能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就很開心,切菜、擺盤、鋪桌再繁瑣,也會在家人一起準備的過程中變得幸福。
“又吃到了婆婆精心準備的團年宴,特別嗨。感謝婆婆這么多年的無私付出。”下午3時許,呂桂芝迫不及待地將一大桌子飯菜“曬”到了朋友圈。今年,她不僅陪女兒去摘了草莓,還和家人一起逛了梅苑、看了春晚、放了煙花,去年沒做成的事,今年全部實現(xiàn)了。
就地過年: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馬啟泰是江蘇省徐州人,2018年,他和妻子來到潛江,在園林辦事處喻王街開了一家砂鍋米線店。今年是他來到潛江的第3個年頭,也是在潛江過的第3個春節(jié)。
“選擇就地過年也許是受疫情影響,也許是因為漂泊慣了,累到不想走,就讓老婆回去了,自己在這邊守著。”不想回家是假的,想多賺錢才是真的。馬啟泰告訴記者,今明兩天關(guān)門,大年初二就恢復(fù)營業(yè),趁著過節(jié)還可以多賺點。
上午9時許,他來到老鄉(xiāng)的炒貨店里幫忙,老鄉(xiāng)的情況和他一樣,兩人合算著正好搭伙過個年。
鹵牛肉、鹵雞爪、炒蘑菇、小番茄、水餃配橙汁,組成了他們的團年飯。“我們兩個糙漢子也沒啥儀式感,大半時間都用來休息了,和幾個朋友一起聚聚,好吃好喝又好聊,過得很是熱鬧”。
就地過年,就地想家。地理上的相隔,阻擋不了心的靠近。傍晚的飯桌上,馬啟泰給遠在異鄉(xiāng)的家人打了個視頻電話,一頓寒暄,還給兩個孩子發(fā)了大紅包。他說,每當聽到新年的煙花爆竹聲時,心里都有些許落寞。
夜晚24時,趕走“年獸”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他悄悄許下心愿:明年春節(jié)一定回家!
回家過年:艱難的決定終究拗不過思念的心情
董平定是在潛江市中心醫(yī)院上班的十堰人,2019年末,由于父母生病,她提前回到了家,沒想,疫情突如其來,作為共產(chǎn)黨員的她,克服返潛道路被封等重重困難,毅然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今年,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我們原本已經(jīng)做好了不回家的準備,跟父母都作了思想?yún)R報,沒想到最終還是回來了,十分驚喜。”艱難的決定終究拗不過思念的心情。董平定說,父母的身體常年不好,家里就指望著過年團聚,也多虧領(lǐng)導(dǎo)的理解與關(guān)照,讓她得以提前回家陪伴家人。
湊巧的是,除夕正好是董平定媽媽的生日,她一大早便和哥哥做完大掃除,給家門口掛上了嶄新的紅燈籠,還和媽媽一起包了幾大籠餃子。
聞著廚房飄出的陣陣香氣,她不禁想到,兒時最大的快樂,是除夕夜圍在鍋邊,等待媽媽準備一堆吃不完的食物,通宵不眠地守歲;如今最大的幸福,是人生中每一個重要時刻都陪在父母身邊。
疫情讓“團圓”“過年”這些詞被重新審視,不管人身在何處,不管有沒有團年飯,大家依然保留了新春的儀式感。說到底,真正撐起過年儀式感的是親密關(guān)系,只不過所有的念想,在這一天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