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到底是生吃好還是熟吃好
栗子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性味甘溫,能厚胃腸、補腎氣,有養(yǎng)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也能強筋健體。
早在唐代,醫(yī)藥學家孫思邈就說板栗是“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千金方·食治》中補充介紹說:“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強調(diào)了“生吃”這一用法。
生食板栗有補腎、止血的功效
人到老年,由于陽氣漸漸衰退,不僅會出現(xiàn)腰膝酸軟、四肢疼痛,還可能出現(xiàn)牙齒松動、脫落,這些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xiàn),當從補腎入手,及早預防,食用生板栗就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養(yǎng)成每日早晚各吃風干的生板栗5~10枚的習慣,可以達到有效預防和治療腎虛、腰酸腿疼的目的。
此外,生食板栗有止血的功效,可治吐血、衄血、便血等常見出血癥。
板栗味甜性溫,可炒可煮,有和胃健脾的功效,F(xiàn)在由于生活條件改善,家長對小兒的營養(yǎng)照料往往過于精細,強食、偏食均可導致臨床多見的小兒脾虛證,所謂“脾虛”即指小兒面色無華,體倦乏力,形體偏瘦,厭食或拒食。此時可將板栗仁蒸煮熟,磨粉制成糕餅,適用于飲食少、身體瘦弱、經(jīng)常腹瀉的小兒,以增加其食欲,收澀瀉泄,調(diào)理腸胃。用板栗和粳米熬制的板栗粥老少咸宜,既可用于脾胃虛寒導致的慢性腹瀉患者的恢復,也適合長期治療老年人由于機能退化所致的胃納不佳,氣虛乏力。
生食補身效果好,熟吃口感好,但生吃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所以一次不宜多食。
但吃栗子要注意:栗子生吃難消化,熟食易感覺撐,所以一次別多吃;鮮栗子容易變質(zhì)霉爛,而變質(zhì)的栗子吃了會中毒;別和牛肉一起吃,易嘔吐。
板栗中所含的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無機鹽,能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zhì)疏松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滋補佳品。
栗子含有核黃素(維生素B2),常吃栗子對日久難愈的小兒口舌生瘡和成人口腔潰瘍有益。
中醫(yī)認為栗子能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栗子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參、黃芪、當歸等媲美,對腎虛有良好的療效,故又稱為“腎之果”,特別是老年腎虛、大便溏瀉更為適宜,經(jīng)常食用有強身愈玻
食用要注意:
1、患血癥者,如吐血、便血等,宜生吃栗子;
2、脾胃虛寒者,不宜生吃栗子,應該煨食、炒食,也可用栗子、大棗、茯苓、大米煮粥喝;
3、因其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糖尿病人吃栗子應適可而止;
4、產(chǎn)婦、小兒便秘者不宜多吃栗子;
5、無論是生吃還是炒食、煨食,均須細細咀嚼,連津液吞咽,可以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