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在許多人心中是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植物,可是,雪松也有可能出現雪松干枯死的情況,當雪松出現剛萌發的枝梢上的新葉葉尖有發黃的情況,我們就需要注意了,因為這是枯葉型發病初期現象,那么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枯梢型嫩梢受害枯死。在一棵雪松樹上可有多個梢頭被侵染。新梢發病先是水漬狀下垂,后成為黃棕色枯梢,枯梢可向下擴展。在枝干的枝節處可形成病斑,病斑通常下陷,流出淡灰色或淺藍色松脂,病斑可以不斷擴大。當病斑環繞樹干時,病斑以上部分的枝干枯死。后期在病斑上可見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莖基腐爛型病樹全株針葉逐漸變黃,以后整株枯死。仔細檢查可見莖基部有病斑,病斑病部可延續到根部。病部皮層變黑腐爛,剝開病部樹皮可見木質部變色。
雪松枯梢病病害的發生與土壤條件密切相關。土壤貧瘠、土層淺薄或缺乏硼、鋅等元素均可使病害發生嚴重。土壤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結也可使雪松根系漬水和通透性不良,引起生長衰弱,導致病害嚴重發生。由松球殼孢菌引起。造成雪松枝條枯萎,甚至引起半截枯死,嚴重影響雪松的觀賞價值。
危害癥狀:病害多數發生于成年雪松樹,初期侵染新萌發的樹梢,主梢、側梢均可受害。病菌侵染后首先使嫩的針葉失綠變色,并逐漸向下蔓延,當病斑環繞皮層后,雪松小枝隨之枯死,其上部的針葉呈赤褐色,并迅速脫落,僅殘存枯死的小枝,在病菌侵染點附近的針葉上首先看到黑色顆粒狀的病原菌子實體。
之后在枯死的小枝其他部位也可發現子實體的存在。病害在被害嫩梢蔓延過程中,如果寄主生長勢較為旺盛,被害嫩梢枯死后,暫停蔓延發展。其下方腋芽處可萌發出若干短小新梢,往往在病健交界處可見到梭狀潰瘍病斑,并伴有明顯的松脂外溢。
枯梢長度不等,一般在3-30厘米,多數為20厘米以下。如果寄主生長勢衰退,病菌則可以不斷地蔓延發展,危及整個枝條,引起全枝枯死,但其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發生規律病原菌主要在發病的針葉和枝條上越冬,借助風雨傳播,病菌從嫩梢、嫩葉上直接侵染或從傷口侵染。主要發生在成年雪松樹上,苗木和幼齡雪松很少發生,在春季春梢生長期和秋季秋梢生長期有2次侵染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