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學對痛風早就有細致的描述,并有系統的辨證施治理論。在《醫學正傳》中,認為痛風即“痛痹”,其病因乃進食膏粱厚味,導致濕熱內蘊,加之外感風邪侵犯經絡。氣血不通,瘀血凝結,經絡阻塞,畸形僵硬。故其治則為“發作時治標,緩解后治本”。
這里介紹一個中藥小偏方,簡單有效,山慈菇30g、透骨草40g、白花蛇10g、藏紅花30g、人參25g、珍珠30g等反復熬制成膏狀,每日分早晚兩次涂抹在發作關節處,可起到解瘀散結,軟化結石的作用,再結合藏紅花15g、烏梢蛇15g、黑骨藤30g、忍冬藤25g、僵蠶12g等熬沸煮湯,晚間用作泡腳,可疏通經絡排毒降酸,這樣用一個來月,各種痛風和高尿酸性結石基本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