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漢鈞扶正清癭湯
組方:黃芪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姜半夏9克,蘇梗15克,浙貝15克,婆婆針15克,黃芩12克,元參12克,板藍根15克,鹿含草30克。
功用:疏肝健脾,化痰清熱。
主治:橋本氏甲狀腺炎。癥見頸癭腫脹不適,咽中似有物阻者。可伴有神疲乏力、咽干、咽痛、咽痰等癥。脈濡,苔薄或膩,舌胖大,邊有齒痕。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毫升,分2次服用。
此方為唐老根據自己多年臨床經驗所得,其實橋本氏甲狀腺炎在古代文獻并無記載,在近代方對此疾病有所認識,從臨床癥狀來看,應屬于中醫“癭病”范疇。唐漢鈞教授集多年治療橋本氏甲狀腺炎的臨床經驗,結合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對橋本氏甲狀腺炎的發病病機提出新的詮釋,認為本病發生的病機有二:一是肝郁脾虛,二是外感風溫。
歷代醫家在論述癭病的病機時,均認為憂思郁怒是癭病發病的重要原因。憂思為脾之志,憂思過度可傷及脾氣。脾失健運導致水濕內停,聚濕成痰,停留于頸前經絡,日久結聚成形而發腫塊。并且由于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過強的腦力勞動,長期思慮過度,損傷肝脾,肝郁脾虛是誘發本病的內在原因;外感風邪,或風邪戀咽為外在因素。
方中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蘇梗、婆婆針舒肝解郁以扶正治其本;半夏、浙貝、黃芩、元參、板藍根、鹿含草以化痰清熱而治其標,唐漢鈞教授稱之為“扶正清癭法”。
而在臨床具體處方用藥中,我們還可以可根據臨床實際辨證施治。橋本氏甲狀腺炎臨床初期多有“甲亢”出現,臨床可見心煩手抖、急躁易怒的,可加用柴胡、山梔、鉤藤、石決明等疏肝潛陽之品;見心悸乏力的,可加用白芍、五味子、川芎、丹參等養心之品;失眠多夢者加用珍珠母、丹參、夜交藤等養心安神之品。橋本氏甲狀腺炎后期又多有“甲減”出現,臨床表現為乏力嗜睡,畏寒肢冷、肢體腫脹者,可加菟絲子、肉蓯蓉、當歸、肉桂、鹿角等溫陽補腎之品;腰膝酸軟者加杜仲、山茱萸、桑寄生等補腎固腰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