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逾古稀,生活中特別重視護牙。其實在我25歲前從來沒有看過牙醫,當然也未洗過牙,甚至認為洗牙有傷琺瑯質。
我第一次見到的牙醫是一個年輕醫生。那次洗牙,醫生前后清潔了近1小時,清除了20余年所積累的牙垢、牙石,真夠他累的。
事后,他告誡我:“大部分人的牙齒本身都很好,但由于刷牙方法不正確,又不注重牙齒的保養,結果牙齒蛀了也不知,蛀洞變得越來越大,最后引發牙痛,再求救牙醫,只能拔掉。也有不少人由于沒有注意牙齒的清潔,形成牙周病,沒有牙床、牙齦的支撐,牙齒會松動,最后也就掉了。所以,你要切記保養牙齒!”
從那之后幾十年間,我都重視牙齒的保養,定期做檢查及洗牙。
兩年前在洗牙時,牙醫告訴我,我口腔右下角最大的臼齒側面有個“牙周袋”,已很深。若是長期不管,它將變成牙齦炎,也令“口袋”越來越深,導致牙齒失去靠山而掉落。解決辦法是將“口袋”一邊牙肉割去一些,這樣在刷牙時牙刷可以清潔到這個“死角”。
此前,我已安排將外游1個月,因此不想立即動手術。醫生建議,其間可以去藥房買一種“微軟刷”,它狀似圣誕樹,刷的長度不到半寸,專用來剔除牙縫間的食物殘渣(類似牙簽),但是不傷牙。他囑我買最細的牙刷,每次進食后用這微軟刷沾上牙膏,在這牙周袋內挑出殘余物及同時輕微按摩,防止它惡化。
我遵從他的指令,每吃完東西后,就用軟刷認真清潔牙周袋。數月后再見醫生時,他告訴我那里的牙肉已經不再紅腫,不必再動手術了。
有朋友從日本歸來,特來拜訪,于是設宴款待。
開飯前,卻發現朋友頗為奇怪,時不時扭頭吐舌頭,像是做鬼臉。見我一臉訝異,朋友笑著介紹,說這是風靡日本的“口瑜伽”。
這套“口瑜伽”,其實是日本醫務工作人員針對現代人飲食不節制或口腔老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口腔和牙齒問題而設計的保健操。
飯前,先做一遍“口瑜伽”,可以有效防治口腔問題。這套“口瑜伽”,總共有四個動作。
首先是頭臉動作。肩膀上下動一動,頭部前后左右動一動,用雙手輕拍臉頰,再由下往上按摩臉部。這個動作,意在先活絡口腔周圍的肌肉,起到預熱的效果。
接著,是第二個動作。嘴角上揚,模仿微笑時的動作;然后嘟嘴,左右擺動;最后,張嘴,露齒笑。做完了前面這兩個預熱動作,之后便是舌頭的動作。先吐舌頭,然后舌頭上下左右擺動,最后用舌頭做畫圈動作,這是第三個步驟。最后,依序按摩耳下腺、顎下腺以及舌下腺,這套“口瑜伽”也就完成了。
根據研究,這套“口瑜伽”,最大的作用是增進口腔機能。通過強化口腔以及周圍的肌肉,促進口腔新陳代謝,增加唾液的分泌。如此一來,既可以提高機能,也能增加口腔的消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