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30余載,治學嚴謹、博采精思,繼承先賢又不斷創新,臨證經驗豐富。
蒿芩清膽湯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由清代著名醫家俞根初創制,由青蒿、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黃芩、生枳殼、廣陳皮、碧玉散組成,屬于和解少陽劑,具有清膽利濕、和胃化痰的功效,多用于少陽濕熱證。 宋老臨床活用此方,先將經驗與同道分享。
濕熱證
劉某,男,35歲,因“口苦伴口氣臭穢半年”前來就診。患者長期吸煙及應酬,熬夜較多,近半年自覺晨起口苦,口中氣味較重,大便黏膩,小便時有灼熱感,舌紅,苔黃厚膩,脈滑。宋老辨證為濕遏熱郁。治以清膽利濕,清解郁熱。
2011年1月6日初診:青蒿12 g,黃芩10 g,淡竹茹10 g,蒼術10 g,白術10 g,佩蘭10 g,陳皮10 g,制半夏10 g,茯苓15 g,薏苡仁45 g,炒扁豆10 g,枳殼12 g,八月札10 g,烏藥15 g,廣藿香10 g,山藥15 g,太子參10 g,建神曲10 g,7劑。
2011年1月13日2診:前方去蒼術、佩蘭、建神曲、廣藿香,加山藥15 g,柴胡10 g,地骷髏15 g,7劑。
2011年1月20日3診:前方去山藥、太子參、柴胡,加白術12 g,陽春砂5 g,防風10 g,7劑。
2011年1月27日4診:前方去淡竹茹,加炒竹茹10 g、川樸10 g,10劑。
2011年2月10日5診:前方去廣藿香、川樸,加太子參15 g,7劑。
2011年2月17日6診:前方去川樸、白術、陽春砂,加地膚子10 g,白鮮皮10 g,7劑。
2011年2月24日7診:患者無明顯不適,大便正常,口中沒有氣味,舌苔如常人。續前方7劑。
按語:本案是典型的濕熱證。臨床上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脅脹痛,口吐酸水,大便黏滯,舌苔黃膩為主要臨床表現。西醫治療給予維生素等對癥治療,但癥狀不易消失,患者往往身體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宋老認為此病濕遏熱郁,阻于足少陽膽經,膽阻郁熱,膽熱犯胃,蒸液為痰,胃氣上逆,故口中常犯酸苦水,膽經與三焦經相為表里,濕阻三焦,水道不暢,以致小便短少,其色黃赤。宋老認為本病為濕熱證的表現,宋老慣用蒿芩清膽湯和小柴胡湯化裁,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于膽中以化水谷,一發于三焦已行腠理”。故以青蒿、黃芩、淡竹茹為君清泄膽火;有文獻顯示蒿芩清膽湯[1]對流感病毒性肺炎濕熱證療效顯著,它通過降低膜表面受體TLR2的表達來抑制NF-KB的活化,降低血清IFN-y水平,使Th1/Th2類細胞趨于平衡;降低肺泡內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減少肺組織損傷的治療目的。觀察蒿芩清膽湯[2]及其拆方對濕熱型流感病毒性肺炎及NF-kB的干預作用,結果顯示蒿芩清膽湯及其拆方均能不同程度降低肺指數、肺部病理改變及NF-kBmRNA表達水平,其中全方效果最佳;陳皮、制半夏有二陳之意,和胃化痰;黃芩、太子參、柴胡有小柴胡湯之意。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膽經,透泄少陽之意,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柴胡之升散,得黃芩之降泄,兩者配伍,和解少陽膽經之熱;蒼術,川樸,薏苡仁化濕;諸藥合用,共奏清膽利濕,清解郁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