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某,女,27歲,2014年7月2日初診。
主訴:舌頭發澀數天。刻下:前幾天因上火,服用西藥后感覺舌頭發澀,稍疲倦,大小便正常,舌紅苔白厚,地圖舌,脈沉。辨證屬中氣不足之證,用補中益氣湯原方:
黃芪15克,紅參片8克,白術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生姜10克,柴胡10克,大棗10克,3劑,水煎服。
二診(2014年7月17日):前藥后舌頭發澀已愈,舌苔第二天即已消退,但近幾日舌苔又開始變厚,夜寐不佳,晨起口干口苦,疲倦乏力,大小便正常,舌紅苔白底浮黃,舌尖紅,脈沉弦。屬少陽濕熱之證,用小柴胡湯合交泰丸加減:
姜半夏8克,生牡蠣12克,黃連3克,肉桂6克,柴胡12克,黃芩6克,紅參片6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 3劑,水煎服。
按:舌頭發澀的患者臨床上少見。《中醫臨證備要》舌麻條記載,舌上麻辣或麻木,稱為“舌痹”,由于心緒煩擾,憂思暴怒,氣凝痰火而成。并記載有治療方式:用荊芥,雄黃各五分,研末,木通煎湯送服,或用皂角末摻舌上。夏季脈當偏浮,但患者脈沉,且有疲倦之態,故而采用補中益氣之法,用補中益氣湯原方,用藥后不但舌苔退,而且舌頭發澀亦痊愈,說明補中益氣亦可退厚苔,后患者來復診,主訴舌苔厚,但舌頭已無發澀,且呈現少陽濕熱的表現,因而改用小柴胡湯合交泰丸治療,另除開藥外亦給患者普及舌苔之正常和病態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