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內科主任醫師,廣州醫科大學口腔系預防口腔醫學、牙周黏膜病學授課主講老師。廣東省醫學科普專家、健康教育巡講導師。參加包括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內的國家、省、市科研攻關多項課題。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獲2013年度廣東省科技成果進步獎一項。
擅長膳食、營養與口腔健康、口腔與相關系統性疾病診治。三十多年來堅持一線工作,對老年口腔保健、齲病、牙周疾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專注與口腔有關的系統性疾病方向研究,突出與多學科聯系,在國內較早建立多學科協作平臺,聯合多學科共同診治病例的模式成為特色。組合廣醫附屬醫院內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臨床專科相關力量,參與承擔廣醫附屬醫院、省內及周邊省份,口腔黏膜疑難重癥病例的轉診救治工作,臨床診治水平已達省內前列。
故事
診室
用“偵探”眼光解開潰瘍“之謎”
在很多人的眼里,看牙醫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因為牙醫常常會拿著鋒利的器材在小小的牙齒上“敲打”。因此,一位好的牙科醫生不僅要有嫻熟的手藝,還要有能讓患者安心的“氣場”,翁志強便是這樣一位口腔科醫生。從醫至今已經32年,接觸了無數的口腔疾病患者,讓他成為了口腔科名副其實的“偵探”。“口腔疾病有時不單純只是口腔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全身疾病的表現,判斷哪里出問題,要抓住患者表現出來的蛛絲馬跡。”翁志強說。
49歲的張女士,口腔潰瘍已有2年半之久,輾轉了多家醫院就診,吃了很多藥,但始終不見好轉。機緣之下,張女士來到翁志強處就診,接診后,翁志強意識到張女士的口腔潰瘍不單純是口腔問題,身體肯定還潛藏著誘發病情的“隱患”。于是,他把張女士2年來的病例幾乎都翻了一遍,并從上至下地詢問張女士的一些不適癥狀。終于,翁志強發現張女士一天至少拉4次肚子,大便不成形。抓住了拉肚子和反復口腔潰瘍等兩大要點,翁志強聯合大內科多學科協作平臺進行會診,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張女士有淺表性胃炎、多發性腸息肉(潛在惡變的風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一系列問題,在做過敏源篩查時,發現張女士對面粉過敏。最終,張女士確診為口炎性腹瀉,與腸道的吸收和對面筋蛋白過敏有關。經過10天左右的用藥治療,加上飲食上的控制,張女士的口腔潰瘍漸漸痊愈,拉肚子的情況減少,大便也成形了。
治療了2年多的口腔潰瘍最終在翁志強的接診下痊愈了,張女士感到很幸運。而這對翁志強來說,只是從業多年的經驗和對每一個細節都認真考究的習慣,還有多學科的配合才完成的一次“破案”。
分析
案例
牙痛非小事,辨因可根治
60歲的曾伯,日前覺得右上后牙區咬合時疼痛,來到廣醫二院就診。經過檢查,翁志強發現曾伯右側牙未見發生齲壞,牙齒無缺損無隱裂,牙周黏膜無紅腫,牙齒照片也沒發現異常。雖然沒有發現曾伯有任何的常規牙科問題,但牙痛的癥狀確實存在,這時,翁志強意識到曾伯的牙痛并非出自牙齒,可能另有隱情。于是,翁志強首先給曾伯安排了耳鼻喉科的會診,果不其然,耳鼻喉科的專家經過一系列檢查,診斷出曾伯為右上頜竇黏膜增厚,是右側上頜竇炎,對癥治療后,曾伯牙痛漸漸得到緩解。
翁志強稱,牙痛是許多患者就診口腔科時的主要癥狀,但引起牙痛的原因包括牙源性與非牙源性原因兩種。雖然前者占多數,但后者往往涉及口腔以外組織的病變。因此,當發生牙痛時,一定要刨根問底。“口腔的許多疾病均可引起牙痛,常見的有齲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冠周炎等,一般容易明確診斷。而非牙源性牙痛也并不少見,常見的有由上頜竇、顳下頜關節、眼、耳、鼻、唾液腺等鄰近器官病變所引起的牙痛,此外還有三叉神經痛、糖尿病、心臟病等誘發的牙痛。”翁志強表示。
牙痛常見,但背后的原因可能不簡單。因此,當我們在日常發現漱口,或吃東西時牙齒又酸又痛,就要到專科檢查處理。“診斷牙痛需要由專業醫師進行全面的排查,患者不應簡單地直接強調馬上處理所謂的‘病牙’,在口腔科接受局部治療的同時,向醫生提供全身健康情況,便于及時發現非牙源性疾病。”翁志強說。
血糖高“連累”口腔,口臭腫脹莫大意
肖姨是某醫院的退休職工,近一段時間以來,牙齦腫脹得厲害,但肖姨認為只是“小事”,于是簡單服用一些消炎藥。可時間長了,不僅牙齦腫脹沒有消退,還伴有難聞的口臭,這時肖姨才來到翁志強處就診。接診后,翁志強也嚇了一跳,肖姨的牙齦腫脹非常嚴重,牙床骨出現大片狀壞死,口腔還有一股難聞的“酸蘋果味”。
翁志強馬上意識到肖姨的情況很可能是內科疾病引起的。在早上10點鐘勸說肖姨留院做檢查,不到半小時,護士告訴翁志強,肖姨是糖尿病酮癥,血糖升到20多毫升/摩爾,病情十分危險。在找出引發牙齦腫痛的根源后,經過胰島素治療,肖姨的血糖得到控制,在下午6點左右,肖姨的酮癥已經得到控制。經控制血糖、抗感染等相應治療后,在肖姨的血糖穩定下,翁志強幫肖姨清理了壞死的牙床骨,21nx.com肖姨的牙齦才漸漸消腫,傷口也慢慢愈合了。
翁志強表示,糖尿病患者得牙周病的幾率大大增加,并且病情也會嚴重得多,牙周炎癥往往不易控制。糖尿病可引起更持久的炎癥反應。
翁志強建議,為了能更好地保護口腔健康,每年一次口腔檢查很有必要。如果糖尿病患者發現口臭難聞,或者口腔出現反復的潰瘍、牙齦腫脹等問題,也要警惕高血糖在口腔里“搗亂”。
問答
名醫
糖尿病患者如何刷牙?
據了解,糖尿病并發牙周炎的發病率高達96%,其中患輕度牙周炎約10%,中度牙周炎約30%,重度牙周炎約60%,然而,很多糖友都不重視牙齒的健康。“長期高血糖并發反復牙周膿腫,牙周反復炎癥得不到有效控制又刺激血糖升高,周而復始,嚴重影響了‘口腔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翁志強表示,通過有效刷牙能夠控制菌斑,能夠降低患牙周病風險及有利于血糖控制。因此,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在徹底清除牙周結石后進行有效刷牙,能有利于減低牙周炎癥對全身健康的影響。
刷牙方法:推薦用Bass法,即水平顫動法刷牙,能較好去除齦緣附近與齦溝內的牙菌斑,特別是鄰間區,牙頸部與暴露的根面區,對施行過牙周手術的病人也合適。
刷牙要領:手持牙刷柄,刷毛指向牙根尖方向,即上頜牙向上,下頜牙向下,先與牙體長軸平行,然后稍作轉動與齦緣呈45度角,輕輕加壓使刷毛進入牙齦溝,再以短距離水平拂刷顫動牙刷,反復顫動10次左右,牙刷再移至下一組牙齒。刷牙要持續5分鐘左右,整個刷牙動作要“輕、慢”,不要用力過大損傷牙齦。
牙刷選擇:軟毛牙刷較好,市面上有刷毛面為波浪形的牙刷,對牙根面和牙鄰間面的清潔有幫助。每次刷完牙后,要用清水徹底清洗牙刷毛,甩干牙刷頭并向上放置,應每兩個月左右換一把新牙刷。此外,糖友選用中草藥牙膏更有利于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