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受年齡限制,以患者自覺一側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鼻唇溝平坦,額紋變淺或消失,面肌不能隨意運動為主要癥狀。中醫學認為,該病多因脈絡空虛,外感淫邪,使面部經氣不暢,氣血不和,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方法頗多,如針灸、理療、按摩、中西藥物等,均有一定的效果。用葦管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可能有些醫生比較陌生,但葦管灸治療周圍性面癱以其悠久的歷史,良好的療效,流傳于世。
葦管灸是利用蘆葦的根莖部分制作灸器,插入耳內施灸的一種方法。此灸法早在唐初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卷二十六》載有:“卒中風口喎,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氣。一頭內大豆一顆,并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此后明代醫家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卷八》 云:“以五寸長筆管,插入耳內,外以面塞四圍竹管上頭,以艾灸二七壯,右喎灸左、左喎灸右”,這些都是治療中風癱瘓口歪的記載。
葦管灸具一般多為醫生自制。取一段長約六七厘米、管口直徑約0.5~0.7厘米的蘆葦根莖部,將其一端切成斜面狀,另一端管口用細砂紙磨平滑(以便插入耳內施灸時不傷及患者)。另取長約5厘米、寬約3.5~4厘米的薄金屬片,將其一端平行插入葦管斜面端的下方,深約1.5厘米,管口暴露,使金屬片與葦管連接。金屬片的另一端剪成半圓形,并將金屬片兩邊向上彎曲形似鴨嘴狀,以便施灸時放置艾絨。
施灸時令患者取舒適仰臥位,先將葦管平滑端插入患側耳內,取如花生米大小艾炷放于鴨嘴形金屬片上,由艾炷頂端點燃,令其自燃成艾灰為一壯,一壯灸完將艾灰去除后再取艾炷如前法施灸。每日一次,灸10壯后取出葦管灸具,用醫用棉花塞入耳道口。施灸時以患者自覺耳內有溫熱感且向面部、耳后乳突部傳導為佳,如果沒有溫熱感,可調整葦管灸具的角度。施灸結束后,患者需在診室休息至耳、面、乳突部熱感消失后方可離開。急性期每日一次,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隔日一次或每周兩次。
葦管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其機理可能與借助葦管灸具直接于耳道艾灸時的溫熱感及艾絨中所含復雜有效成分,通過外耳道、鼓膜、鼓室、薄骨板到達面神經骨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來增加缺血組織的血流量,消除面神經管內的炎癥、水腫,改善內淋巴循環、代謝,調整神經機能紊亂,最終達到激發經氣、振奮陽氣、疏通經絡、驅除邪氣,從而使神經功能恢復正常,周圍性面癱得以康復。
葦管灸對于虛寒證和懼針的周圍性面癱患者極為適宜,方法簡單,療效顯著,易學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