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顯示今冬溫度普遍偏低,大棚蔬菜要注意做好排水工作,防止因低溫高濕導致產量下降……”11月19日,當記者見到2024年三季度“潛江好人”吳培洋時,他正蹲在田間觀察蔬菜的生長情況。天氣陰沉,可他卻興致盎然。
“我出生于農村家庭,從小就跟著父母干農活。傳統農耕方式人力成本高、產量低,農民一年到頭辛勤勞作卻收入微薄。”在吳培洋看來,農業不應再是先輩們那種土里刨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模式,而應借助科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1996年7月,吳培洋被分配至老新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為一名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的“土專家”。
“農業技術只有推廣開來,為民所用,才能算真正的‘為人民服務’。”28年間,吳培洋與農戶面對面交流、對農戶手把手指導,生動詮釋了這句承諾。在田間地頭與生產一線,他滿懷熱忱,為農戶們送去優質的農業技術服務。無論白天黑夜,他始終樂此不疲。
猶記老新鎮蝦稻共作模式興起之初,眾多農戶因缺乏技術與資金而踟躕不前,不敢貿然嘗試。看到大家的猶豫,吳培洋深知若不加速轉型,脫貧致富便遙不可及。于是,他攜帶厚厚的宣傳資料,逐戶走訪,耐心講解技術要點,為農戶細致核算收益,消除了他們的顧慮。在吳培洋及一批農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老新鎮蝦-稻產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至8.6萬畝的規模。老新鎮憑借蝦-稻產業,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等榮譽。2018年12月,吳培洋也因貢獻突出,獲評農業專家高級職稱。
身為農技專家,吳培洋不僅助力群眾實現“吃飽飯”的基本訴求,更牽掛著人民群眾能否“吃好飯”。2021年,農業農村部選派專家援非,吳培洋得知消息后毫不猶豫地報名,并最終被選派至非洲國家布隆迪指導水稻生產,承擔高海拔地區水稻試驗示范項目任務。
布隆迪地勢險峻,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踐行者,在援助期間,吳培洋和其他水稻專家不畏艱難險阻,跑遍了布隆迪各地的水稻種植區域。歷經數百次反復試驗,他們成功選育出適用于不同海拔種植的水稻品種,有效解決了布隆迪高海拔地區水稻產量低甚至絕收的難題。同時,吳培洋采用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室內授課與田間實操相結合的方式,與工作隊同事們共同舉辦了科技講座20場,累計培訓青年帶頭人1000名、示范村農民7200人次,切實提升了布隆迪農民的水稻種植水平。“過程雖然充滿艱辛,但結果喜人。”談及兩年的援非經歷,吳培洋仍感慨萬千,“看著中國水稻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喜獲豐收,我也很有成就感。”
深耕三農沃土,播撒科技火種。吳培洋二十八年如一日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用心用情服務群眾,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傾盡全力。獲評“潛江好人”稱號,吳培洋備受鼓舞。他說:“一聲農技人,一生農技人。只要還看得見、跑得動、說得出,就會繼續以奮斗者的姿態,踐行農業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