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水咯,來水咯。”8月19日一大早,竹根灘鎮楊林口泵站的工作人員關洪茂就高興地嚷起來。
“好多年沒見過這么大的旱情。”關洪茂告訴記者,楊林口泵站主要是從漢南河提水至竹根灘電排河,為該鎮左橋片區4000多畝水田進行灌溉。“從7月28日到現在,泵站已經滿負荷運轉了500個小時。”
因為天氣持續高熱,水源補給成了大難題。“眼看著漢南河水位越來越低,我們心里都著急。還好上游水庫放水,水位慢慢漲了起來。”說著,他指著泵站下一處水面告訴記者,昨天還能看得到橫梁,現在終于看不到了。
水位起來了,關洪茂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水稻種植戶游義軍也舒了口氣。“我今年40畝水稻,當前正值灌漿期,這樣大旱天氣,要是補水不足,田里水稻不說減產了,絕收都是有可能的。昨晚村里通知說上游來水了,我高興壞了。”游義軍說。
漢南河流域水利管理站站長徐洪波表示,今年旱情嚴重,該鎮左橋片區4000多畝水田幾乎到了無水可取的地步。
旱情連著民情,8月18日長江委發布調度令,調度丹江口水庫于8月19日至22日向漢江中下游供水,初步測算,未來4天將增加發電量1920萬千瓦時,為漢江中下游補水約1.31億立方米。
眼下,“救命水”來了,農田“解渴”在望。“今天澤口閘流量達到了每秒20立方米。”徐洪波告訴記者,在前一天,澤口閘流量僅為每秒2立方米。
今年長江進入主汛期后水位持續退落,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面對此輪重大旱情,市水利和湖泊局科學調度保水源,進一步強化水利工程調度,通過及時加大興隆閘流量,抬高田關河、興隆河水位,啟用老新泵站、劉橋電灌站提水灌溉等措施,有力保障全市水源供應。
與此同時,他們積極向上爭取協調,主動引水,為抗旱提供可靠水源支撐,滿足農業生產、生態用水需求。
在劉橋泵站,汩汩的水流帶來豐收的希望。“在上游開閘放水后,今天我們又增加了3臺機組,全力搶水提灌。”站長王華向記者介紹,劉橋泵站從漢南河補水至百里長渠和縣河,保障園林街道、泰豐街道、楊市街道,總口管理區及漁洋鎮農田灌溉用水。自從3日正式開泵以來,截至目前,已運行2100臺時,累計提水1200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