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探天坑發(fā)現一顆罕見牙齒,19.5萬年前“長陽人”或與犀牛涉過同一條河
在距著名的“長陽人”遺址17公里的一處天坑里,意外發(fā)現了犀牛牙齒化石!發(fā)現者是長陽縣大堰鄉(xiāng)石磙淌村村民李邦進等人。
3月8日,李邦進告訴記者,當時他與幾名村民對村里一處塵封已久的天坑進行探尋,目的是發(fā)掘旅游新線路。他們掀開覆蓋天坑的層層石板,利用吊機下探到約30米深的坑底,眼前豁然開朗。“我們發(fā)現下面竟然有一個寬敞的橫洞,面積大概能夠同時坐三四桌席。”
返回時,他們隨手撿起了一些散落的骨頭,其中的一顆牙齒格外引人注目。“當時就覺得不是普通動物。”李邦進說,這顆牙齒和豬、牛的牙齒相比明顯大很多,長10厘米左右,不可能是當地常見動物。聯(lián)想起村里有“犀牛成群”的古老傳說,他們迅速聯(lián)系了長陽縣博物館。
長陽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對這顆牙齒展開鑒定。經仔細甄別,確定其為犀牛牙齒化石。
“從臼齒能確認是犀牛化石,且石化程度頗高,表明它在地下已歷經漫長歲月的洗禮。”長陽縣博物館副研究員楊愛民介紹,天坑所在區(qū)域的氣候、地理條件與“長陽人”遺址極為相似,也就是說,“長陽人”與這顆牙齒的主人——犀牛極有可能曾經生活在同一片山水之間。
1956年,考古人員在同屬大堰鄉(xiāng)的鐘家灣村發(fā)現了一塊人類上頜骨化石,經中國科學院鑒定為19.5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定名“長陽人”。這一重大發(fā)現,有力地證明了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源頭。
中國古人類學家賈蘭坡曾說:“‘長陽人’不可能單獨存在,附近還會有更多的材料,應進行大量調查工作。”此次發(fā)現的這顆犀牛牙齒化石,或是遠古長陽人共生動物的珍貴遺留。
目前,長陽博物館已對該天坑進行保護,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3月8日,李邦進告訴記者,當時他與幾名村民對村里一處塵封已久的天坑進行探尋,目的是發(fā)掘旅游新線路。他們掀開覆蓋天坑的層層石板,利用吊機下探到約30米深的坑底,眼前豁然開朗。“我們發(fā)現下面竟然有一個寬敞的橫洞,面積大概能夠同時坐三四桌席。”

長陽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對這顆牙齒展開鑒定。經仔細甄別,確定其為犀牛牙齒化石。
“從臼齒能確認是犀牛化石,且石化程度頗高,表明它在地下已歷經漫長歲月的洗禮。”長陽縣博物館副研究員楊愛民介紹,天坑所在區(qū)域的氣候、地理條件與“長陽人”遺址極為相似,也就是說,“長陽人”與這顆牙齒的主人——犀牛極有可能曾經生活在同一片山水之間。
1956年,考古人員在同屬大堰鄉(xiāng)的鐘家灣村發(fā)現了一塊人類上頜骨化石,經中國科學院鑒定為19.5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定名“長陽人”。這一重大發(fā)現,有力地證明了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源頭。
中國古人類學家賈蘭坡曾說:“‘長陽人’不可能單獨存在,附近還會有更多的材料,應進行大量調查工作。”此次發(fā)現的這顆犀牛牙齒化石,或是遠古長陽人共生動物的珍貴遺留。
目前,長陽博物館已對該天坑進行保護,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2025-03-09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