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種萬畝田
空中植保無人機盤旋忙碌,田間自動化噴灌設施有序作業、智能監測設備遍布其間……連日來,廣華碧農智慧農業有限公司萬畝麥田里,各類機械化設備運轉得有條不紊,田間卻難覓幾個農人身影。
“這背后的‘秘訣’是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信息技術,實現全程自動化管控,讓作物耕、種、管、收各個環節大步邁入無人化作業時代。”公司總經理王鳳鳴一語道破玄機。
無人機“展翅”搶占“智”高點
“啟動!”伴隨指令,10架植保無人機螺旋槳飛轉,轟然騰空,藥水從旋翼下方噴頭均勻精準灑落。短短1天內,萬畝麥田噴灌完畢。
“擱以前,起碼得一周。”技術員楊其琛感慨,春耕春管任務重、時間緊,有了科技助力,效率今非昔比。
如今這片田野上,無人旋耕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等20多臺農機大顯身手,碧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飆升至100%。
“無人機的本領不止于此!瞧那邊。”順著楊其琛所指,技術員倪明理熟練操控多光譜無人機,海量數據迅速收集。僅1個多小時,就出色完成2600畝田的巡田任務。
“這架‘智慧偵察兵’厲害著呢!能從農田實時高清影像、多光譜數據精準洞悉作物生長與營養狀況,哪塊田該‘加餐’一目了然。”倪明理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以往傳統巡檢多抽樣查幾個點位,難全覆蓋。如今無人機巡查范圍廣、耗時短,哪怕最不起眼的病株也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相較以往,無人機巡檢結合平臺AI數據分析,能快速生成苗情報告與管理建議,為麥田精準管理夯實根基。”倪明理自豪地說。
倪明理提及的平臺,正是潛江碧農智慧農業平臺。該平臺將萬畝農田劃為ABCDE五區,借無人機采集數據、建模,依地勢規劃道路、地塊、水系、作物種植方向,推動農業從“看天吃飯”邁向“知天而作”。
平臺植入的農場AI智慧決策系統更是智能便捷,蟲害AI一鍵識別準確率超90%,文本、圖片、語音輸入隨心切換。
指尖點一點麥田“慧”喝水
一人、一部手機就能搞定小麥灌溉,如何做到?
“‘云’里灌,線上管,智慧灌溉幫大忙。”該公司生產經理李長會打開手機演示,指尖輕點,200多米外水泵接收指令,水霧瞬間從噴頭噴出,為小麥“解渴”。
“通過手機App發令,一鍵啟動,田里小麥精準灌溉。”李長會介紹,傳統灌溉靠人力開水閘,來回近一公里,人累效率低。如今試驗田啟用智能灌溉系統,太陽能供電,遠程操控,手機開啟智能水閘,輕松實現自動灌溉。
啥時候澆水,數據說了算。打開手機APP,記者看到,近30天、近7天乃至當天墑情盡收眼底,詳細顯示麥田三個階段的土壤溫度、土壤濕度等數據。
“這些數據源自田間土壤墑情測試儀、小型氣象站,如同給麥田裝了24小時‘天眼’,實時上傳后臺。”李長會解釋,有精準大數據,農田監測人員鼠標一點便能查田,田管方案更精確。
“哪塊地缺肥,哪塊地需要澆水,手機上一看就知道。”田埂旁,李長會輕劃手機屏幕,傳感器傳回的信息躍然眼前。
博碩精英匯精耕萬畝田
2022年5月,碧農牽手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高校,組建6人“博碩團隊”,全力打造萬畝智慧農場。
畢業于中國農科院的楊其琛就是其中一員,他與種地伙伴一心想讓不穩定的農業生產可控,目標是將智慧平臺打造成農事“大腦”。
過去三年,他們精心“馴化”與“喂養”平臺:輸入田間生產數據、歷史經驗,依據現狀實時糾偏優化。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此脫胎換骨,智慧平臺變身萬畝農田“指揮室”。
“靠數據精準指導農事,實現高產穩產。”楊其琛說,田里種水稻、小麥,養小龍蝦,靠智慧平臺,6人團隊玩轉萬畝農田。
團隊成員各有所長,中國農科院碩士楊其琛鉆研土壤,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倪明理主攻植物科技,香港科技大學博士伍玉鑫聚焦人工智能,王宇專注植物保護。六人既各司其職又協同作戰,攻克科技難題。
高學歷人才種地成效顯著,時間給出答案。“規模大、標準高、溝通暢,很吸引人。”廣華寺街道某企業提前下單。
“項目若成功,可四處復制。”總經理王鳳鳴滿懷憧憬,智慧種田承載農業未來希望。
農業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正如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所倡導的,推進農業科技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片萬畝智慧田,正是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例證,向著未來,蓬勃生長。

無人機“展翅”搶占“智”高點
“啟動!”伴隨指令,10架植保無人機螺旋槳飛轉,轟然騰空,藥水從旋翼下方噴頭均勻精準灑落。短短1天內,萬畝麥田噴灌完畢。
“擱以前,起碼得一周。”技術員楊其琛感慨,春耕春管任務重、時間緊,有了科技助力,效率今非昔比。
如今這片田野上,無人旋耕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等20多臺農機大顯身手,碧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飆升至100%。
“無人機的本領不止于此!瞧那邊。”順著楊其琛所指,技術員倪明理熟練操控多光譜無人機,海量數據迅速收集。僅1個多小時,就出色完成2600畝田的巡田任務。
“這架‘智慧偵察兵’厲害著呢!能從農田實時高清影像、多光譜數據精準洞悉作物生長與營養狀況,哪塊田該‘加餐’一目了然。”倪明理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以往傳統巡檢多抽樣查幾個點位,難全覆蓋。如今無人機巡查范圍廣、耗時短,哪怕最不起眼的病株也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相較以往,無人機巡檢結合平臺AI數據分析,能快速生成苗情報告與管理建議,為麥田精準管理夯實根基。”倪明理自豪地說。
倪明理提及的平臺,正是潛江碧農智慧農業平臺。該平臺將萬畝農田劃為ABCDE五區,借無人機采集數據、建模,依地勢規劃道路、地塊、水系、作物種植方向,推動農業從“看天吃飯”邁向“知天而作”。
平臺植入的農場AI智慧決策系統更是智能便捷,蟲害AI一鍵識別準確率超90%,文本、圖片、語音輸入隨心切換。
指尖點一點麥田“慧”喝水
一人、一部手機就能搞定小麥灌溉,如何做到?
“‘云’里灌,線上管,智慧灌溉幫大忙。”該公司生產經理李長會打開手機演示,指尖輕點,200多米外水泵接收指令,水霧瞬間從噴頭噴出,為小麥“解渴”。
“通過手機App發令,一鍵啟動,田里小麥精準灌溉。”李長會介紹,傳統灌溉靠人力開水閘,來回近一公里,人累效率低。如今試驗田啟用智能灌溉系統,太陽能供電,遠程操控,手機開啟智能水閘,輕松實現自動灌溉。
啥時候澆水,數據說了算。打開手機APP,記者看到,近30天、近7天乃至當天墑情盡收眼底,詳細顯示麥田三個階段的土壤溫度、土壤濕度等數據。
“這些數據源自田間土壤墑情測試儀、小型氣象站,如同給麥田裝了24小時‘天眼’,實時上傳后臺。”李長會解釋,有精準大數據,農田監測人員鼠標一點便能查田,田管方案更精確。
“哪塊地缺肥,哪塊地需要澆水,手機上一看就知道。”田埂旁,李長會輕劃手機屏幕,傳感器傳回的信息躍然眼前。
博碩精英匯精耕萬畝田
2022年5月,碧農牽手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高校,組建6人“博碩團隊”,全力打造萬畝智慧農場。
畢業于中國農科院的楊其琛就是其中一員,他與種地伙伴一心想讓不穩定的農業生產可控,目標是將智慧平臺打造成農事“大腦”。
過去三年,他們精心“馴化”與“喂養”平臺:輸入田間生產數據、歷史經驗,依據現狀實時糾偏優化。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此脫胎換骨,智慧平臺變身萬畝農田“指揮室”。
“靠數據精準指導農事,實現高產穩產。”楊其琛說,田里種水稻、小麥,養小龍蝦,靠智慧平臺,6人團隊玩轉萬畝農田。
團隊成員各有所長,中國農科院碩士楊其琛鉆研土壤,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倪明理主攻植物科技,香港科技大學博士伍玉鑫聚焦人工智能,王宇專注植物保護。六人既各司其職又協同作戰,攻克科技難題。
高學歷人才種地成效顯著,時間給出答案。“規模大、標準高、溝通暢,很吸引人。”廣華寺街道某企業提前下單。
“項目若成功,可四處復制。”總經理王鳳鳴滿懷憧憬,智慧種田承載農業未來希望。
農業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正如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所倡導的,推進農業科技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片萬畝智慧田,正是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例證,向著未來,蓬勃生長。
2025-04-22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