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網集團董事長康峻。
近日,記者見到康峻時,他正從北京回來,一身白襯衫、黑西褲,風塵仆仆。
“父親是做酒店出身的。2017年,他創辦了潛網集團。”康峻說,過去,他不理解,生意做得好好的,父親為何還要涉足一項從未參與過的領域,選擇一條需要從零開始的艱苦道路。
選擇了,就要做到最好。“交易市場開業初期,商戶入駐意愿不高。”接手潛網集團后,康峻迅速調整思路,統一檔口建設標準,推出“商戶第一年免租金,拎包即可入駐”的優惠政策。同時,主動聯系銀行,為蝦農、蝦商、物流商戶提供“龍蝦貸”“龍蝦險”“扶貧貸”等金融服務。
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吸納人才,解決客戶不同需求,我們一直在努力。”從無人問津到“一鋪難求”,康峻感觸良多。短短幾年,企業交易額呈幾何級增長。
這份成績單,令人矚目。
康峻并不滿足。他創新“小龍蝦+互聯網+流通+終端+服務”運營模式,線上搭建“蝦谷360”小龍蝦垂直電商服務平臺,線下建設以小龍蝦為主的交易分揀市場和物流配送中心,不斷提高交易中心的聚合性、示范性、引領性、帶動性作用。
交易中心每天公布全國小龍蝦指導價格,而潛江小龍蝦成交均價,高于周邊市場。不僅江漢平原,就連湖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廣西等地的養殖戶和商戶,都爭相將小龍蝦送來潛江。
“要讓小龍蝦保持鮮活,冷鏈物流服務是關鍵。”在康峻推動下,交易中心建立自己的冷鏈倉儲中心、物流配送中心,14個小時內能將小龍蝦送達全國600多個城市。
數據顯示,銷售旺季,每天有2000噸左右的鮮活小龍蝦送往全國。僅去年一年,交易中心交易量達到23.7萬噸,交易額高達110億元。
跨界,永不止步。今年,潛網集團投入使用的電商大樓,將發力直播帶貨領域,招收上海、浙江的電商團隊、平臺公司,多渠道銷售潛江產品。
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康峻一直在努力。目前,蝦谷入駐商戶660余家,提供分蝦工、剝蝦工等2萬多個就業崗位,輻射帶動就業創業超過10萬人。
站在辦公室落地窗前,康峻眺望窗外——1850畝的農旅融合項目建設如火如荼,2棟新建的小龍蝦交易市場、自由交易區、2個冷庫即將投入使用,潛江小龍蝦供應鏈公司已帶動532家經營主體上鏈。
“企業越大,責任越大。”談及未來,剛過不惑之年的康峻信心滿滿。他要做好行業“領頭羊”,帶動小龍蝦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全力打造國家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標桿。
華山科技總經理漆發發——
逆水行舟勇往直前
38歲的華山科技總經理漆發發,是標準的“蝦二代”,其父親漆雕良仁創辦的華山水產,是全省首批出口至歐美的小龍蝦加工企業。
2001年中國加入WTO,民營企業能獲得自營進出口資格,華山開始自主經營小龍蝦出口,一躍成為湖北小龍蝦出口第一大戶。
說起“接力”,他認為是“必然”。原來,隨著華山越做越大,但卻沒有懂英文、了解國際外貿的人,每次談生意都只能臨時請人。
漆發發看在眼里。2008年,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后,他毅然放棄赴英國留學,接手銷售大旗。很快,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最高年銷售額1億美元。
“直到2015年,中國加入WTO15年的保護期結束,關稅上升,生意有錢掙,但利潤微薄。”漆發發十分感慨,企業做出口,做得再高檔,最終只不過是個貼牌商,沒有自主品牌和終端市場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貼牌不是長久之計,目光必須轉移到國內市場。
“國外市場已經做順了,國內市場賬期長、回款慢,瞎折騰啥?”父親漆雕良仁,第一個不同意。
漆發發不甘心,帶領公司研制出第一款工業化生產的調味蝦產品“蝦小弟”,通過電商渠道銷售,但未獲成功。他坦言,因為是冷凍蝦產品,消費者拿到手后不會解凍,味道就變了,產品退單率一度達到10%。
三年疫情,既是危機,也是轉機。此時,華山外貿業務停滯,不得不轉向國內。
漆發發想盡辦法拓銷路、跑市場,跟國內大的食材商超對接,尋找新機。同時,對內加強管理,開發蝦尾、調味蝦、蝦仁等10多個品種。今年,通過市場調研,又開發出臭鱸魚、臭鱖魚、鰱魚頭等魚類產品,廣受市場歡迎。
“一家企業要做大做強,立于不敗之地,產品質量是基礎,誠信經營是保障。”漆發發說,有些客戶為了延長保質期,按照他們的標準來加工,會影響到產品質量,“這樣的客戶,我們寧愿放棄,也不能影響品質”。
漆發發咬牙堅持,華山以歐標為標準,保證高品質產品,贏得了一批優勢客戶,終于迎來曙光。目前,企業年銷售額約8億元。
藍躍合作社負責人王宇——
逐夢田野綻放芳華
進入6月,小龍蝦捕撈季接近尾聲,運糧湖管理區新場辦事處蝦稻田里,陸續插上綠油油的秧苗。
6月12日,記者見到藍躍合作社負責人王宇時,她已繞著稻蝦田巡視了一圈。只見她一邊查看小龍蝦和水稻長勢情況,一邊清理有害藻類及周邊雜草,動作嫻熟。
與其他90后不同,王宇自小受父親影響,對土地有特別的親切感。
2012年,在外闖蕩多年的王宇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服裝生意做得好好的,回來賣什么農資。”父親王功德雖不理解,也尊重她的選擇。
但兩人的沖突,很快爆發了。
王宇在賣農資時發現,蝦苗市場特別好,于是她不顧勸阻貸款20萬元,在家鄉運糧湖管理區流轉土地、開挖蝦池。
“一口氣就要挖200畝蝦池,虧了怎么辦?”與蝦“打交道”幾十年的王功德,深知養蝦的艱辛。
王宇是個“犟”脾氣,非要做出一番事業來。她每天凌晨起床到蝦田收蝦,一直忙到天亮。忙完自家,還要去收別人的蝦。
“那段日子真是苦,正月都沒過完就開始收蝦苗,在田頭凍得瑟瑟發抖。”王宇回憶,凌晨的寒風吹得骨頭縫都疼。自己穿著兩件厚棉襖,戴著三層口罩,左手拿著一桿秤,右手拖著四五個框子,手上長滿凍瘡,看到哪個蝦田有燈光就往哪里跑。
“在田里干活,別人以為我是個婆婆。”和大多數女孩子一樣,王宇愛美、愛干凈,可整日在蝦田操勞,讓她蒼老很多。
好在,她性格開朗,愛交朋友。很快,熟人不斷引薦新客戶,她的蝦苗收購生意越做越大,第一年營業額就達到了50萬元。
王宇的腳踏實地,王功德看在眼里,心里也開始佩服起女兒來。自此,父女倆和解,分工合作,父親負責養殖,王宇把精力轉向開拓蝦苗市場。
“老一輩勤勞苦干,我們年輕一代還可以用巧勁。”2015年,她從線下轉入線上,在微信上賣貨。隨著抖音流行,她又開直播間帶貨。
“寶子們,美好的一天開始啦,這些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寶寶,等大家下單。”點開“藍躍”直播間,王宇元氣滿滿。
“有多少貨?”“什么時候能送到?”直播間里,來自江蘇、江西、河南、安徽的粉絲們格外熱情。
如今,她堅持線上賣貨,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小視頻、直播等拉人氣打廣告,因為蝦苗規格高、品質好,價格便宜,每天訂單不斷,其中線上訂單占銷售額70%左右。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2020年,王宇從單打獨斗,轉向“抱團取暖”成立合作社,并建起8000平方米的新廠房,帶領周邊村民一起養蝦、賣蝦。
“我永遠走在別人前面。”王宇頗為自豪地說,得益于12年養殖銷售蝦苗經驗,在同行依靠價格戰搶訂單時,她早就實現訂單自由。
一步一個腳印,王宇從代收蝦苗賺差價,到拓寬銷售渠道自己賣蝦苗,從線下到線上,她將蝦苗市場從周邊延伸到省外,每年銷售蝦苗100多萬斤,銷售額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