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農膜”,總繞不開“白色污染”這個話題。
2024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地膜聯合監管“百日攻堅”行動,嚴禁非標地膜入市下田,促進地膜科學使用處置。
農用地膜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至今,已經到了跟綠色發展沖突的節點,現階段我市農用地膜的使用情況如何?回收方面遇到了哪些瓶頸?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農田穿上了“環保衣”
近日,記者來到積玉口鎮吳家嶺種植專業合作社辣椒種植基地,隨處可見工人忙碌的身影,大家忙著平整田地、堆土覆膜。很快,薄薄的地膜宛如一條條白色的飄帶整齊地落在農田里,一壟壟覆好膜的土地在陽光的照射下,像是穿上了一層耀眼的銀裝。
“這個是環保地膜,加厚的,鋪上它,田里的雜草頂不出來,日曬雨淋風化慢,回收又有專業隊,農田就像穿上了‘環保衣’。”該合作社負責人吳宇賢介紹。
吳宇賢所說的膜,就是目前我市大力推廣的加厚高強度地膜。這種膜保溫保墑壓草效果好,可促進農作物增產,使用后易于撿拾回收。
膜雖好,推廣卻有難度。記者在采訪中得知,我市每年使用地膜數量約1050噸。目前,市面上推行的加厚地膜,厚度以0.015毫米為主,比普通地膜厚0.005毫米。但地膜按重量銷售,在同等覆蓋面積下,地膜越薄,使用成本越低。如果推廣加厚地膜,勢必會增加農民的成本。
難題如何解決?
市生態能源局給出答案:爭取中央生態環保專項項目資金510萬元,在我市推廣應用加厚高強度地膜15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1.3萬畝,地膜回收率穩定在85%以上,基本實現標準地膜全面推廣、回收體系進一步完善。
“每畝補貼30元,今年我們共申請到2000畝地膜補貼。你看,那邊的田,西瓜已經跟足球一樣大了。”順著吳宇賢手指的方向望去,綠油油的西瓜苗間隔均勻,排列整齊,即將上市的西瓜個個“肚大如籮”。
地膜不再成“地魔”
六月農忙時,原本一壟壟覆好的可降解膜卻不見蹤影。
這是竹根灘鎮1.3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基地的場景。“之前用普通地膜,收獲馬鈴薯費時費工,好多都留在土壤里,時間久了就會造成土壤板結。”該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項難題,很快得到了根治!“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種以生物降解材料為主要原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新型薄膜。”市生態能源局負責人朱少平介紹,這種膜不僅能顯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增加土壤透氣性,而且可以降解,解決傳統地膜殘留問題。
“它不污染環境,會和田里的尾菜一起,成為下一茬的肥料。”朱少平表示,對農戶來說,全生物降解地膜自行分裂,破解了回收難題,地膜不再成“地魔”。
“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用在馬鈴薯和設施蔬菜上,每畝用量約5公斤。”朱少平說,根據地膜回收項目方案,目前我市平均按每畝60元進行補貼。接下來,將在全市大力推廣,希望有更多農戶加入進來,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
廢舊農膜有了新去處
在水鄉園林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撿拾廢舊地膜的身影。而此時,龍灣鎮廢舊地膜回收網點,李臺村村民黃大爺正開著裝滿了廢舊地膜的農用車在門外排隊。
“加厚膜回收價每公斤2.4元,普通膜才幾角錢,根本不能比。”黃大爺算了一筆賬,多出一點錢購買加厚膜,可以收獲地膜補貼和賣舊膜兩筆錢,還能減少白色污染,怎么都劃算。
“受年初雨雪冰凍天氣影響,今年許多大棚坍塌、棚膜受損,因此回收的膜比往年多。”廢舊地膜回收網點負責人艾明告訴記者,地膜回收后,市生態能源局會對回收點按每公斤1元給予補償。目前,已收購銷售200噸,回收的廢舊膜大部分發往荊州市。
像這樣的回收點,在我市共有45個。按照“有固定場所、有專門人員、有標識標牌、有完善制度、有輻射區域、有轉運車輛、有計量設備、有消防設施、有臺賬記錄、有回收標準”十有建設標準,各回收網點將回收的廢舊地膜運往企業進行資源化處理。
“今年,我們鼓勵各區鎮街道依托大型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建立回收網點,并按照每個3000元進行補貼。”朱少平介紹,對回收網點配置滅火器、秤、回收記錄本、回收點站牌等設施,每套補貼1000元。
“地膜回收治理已經起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面臨著很多困難,比如機械化程度較低,缺乏地膜回收、打包等相關機械,沒有加工企業,產業鏈不完整等。”朱少平表示,接下來,將建立回收體系,形成回收機制,培育回收利用企業,進一步推動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形成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