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他扎根基層一線,腳沾泥土、俯首躬行,只為水產養殖豐收;從青澀少年到年近花甲,他深深愛著這片水池,竭盡全力為養殖戶服務。他就是白鷺湖管理區水產繁育中心技術員樂繼高。
“我算得上是半個漁民吧。”農家出身的樂繼高,自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就和“魚”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白鷺湖正在開展《精養魚塘及餌料加工技術》課題研究。他潛心鉆研,通過推廣使用增氧機、投餌機、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技術,使傳統漁業從畝產2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極大地提高了養殖戶收入。
水產養殖魚苗繁育技術含量高,工作也辛苦,魚苗孵化期間需要寸步不離。“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樂繼高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為確保養殖戶水產養殖苗種得到保障,無論是繁育孵化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生產人員的組織與安排,生產管理與銷售,新品種的開發與技術攻關,他都親力親為。每年魚苗繁育關鍵時期,他在繁育基地一住就是一個多月。
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水產繁育中心變化巨大;A設施方面,繁殖面積從60畝增加到340畝,產卵孵化硬化設施面積從450平方米擴大到5000平方米。品種規模開發上,與長江水產研究所合作,從引種馴化、親本培育、產卵孵化、苗種培育等各環節都進行了技術攻關。
“特別是長豐鯽的制種工藝,通過多規格、長期選育等多項育種技術相結合的手段,使其形成了生長速度快、經濟性狀優良等特點。”樂繼高介紹。
此后,他們還成功選育并經國家審定了“長豐鰱”“長豐鯽”兩個新品種。讓白鷺湖從原來單純生產“四大家魚”魚苗,發展到以生產長豐鯽、黃顙魚、斑點叉尾鮰、黃鱔等名特優特色品種為主,為養殖戶調整水產品養殖結構、養殖增效提供了種苗來源。
如今,白鷺湖魚苗年產量從最初的8000萬尾發展到現在的5億尾,魚苗產值也達到100萬元,水產繁育中心已然成為我市規模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優、種苗推廣應用面積最廣的魚苗繁育基地。
樂繼高十分注重漁業生產技術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他不斷摸索總結,在養殖戶中推廣新的漁業機械、配合飼料、養殖方法,經常為群眾開展魚病檢測、魚病防治和水質保護改良等培訓,使漁業生產逐步科學化、機械化、智能化、精細化,養殖戶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付出終有回報。他研究的課題《鰱新品種“長豐鰱”選育和推廣應用》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長江大口鲇的馴養及人工繁育研究》獲湖北農墾科技進步三等獎。他本人也先后獲得管理區先進科技工作者、市水產先進個人、市五一勞動獎章、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接下來,我們將示范推廣蝦-稻、蓮藕、蝦、蝦-稻-憨(鱔、鱖)和魚-鱉-果-禽等立體綜合種養模式,不斷調整養殖產業結構,讓更多養殖戶增收致富。”樂繼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