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10萬“潛江裁縫”下廣東、赴江浙,用一把尺子、一把剪刀,貢獻智慧和汗水,創造了“一把尺子丈量南北、一把剪子奔波東西、一身絕活剪繡天下”的產業佳話——縫制過聯合國維和部隊作戰服、神舟航天員備用服、奧運火炬珠峰傳遞登山服、北京冬奧會頒獎服和演出服等。“潛江裁縫”是全國十大勞務品牌,2022年被評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勞務品牌,品牌價值達234.25億元。
近年來,沿海服裝產業向內地轉移,不少“潛江裁縫”紛紛回到家鄉,帶回了新技術,也帶回了搏擊市場的經驗。歷經多年發展,潛江紡織服裝產業實現由家庭手工作坊,到規模化大工廠,再到百億級產業集群的蝶變升級,全市現有紡織服裝市場主體2312家,規上企業71家,市域內從業人員10余萬人。
走進位于竹根灘鎮竹根灘社區的金祥服裝有限公司,眼前一派興旺景象。伴隨著機器的“噔噔”聲,工人們正對布料進行拷邊、充絨、裁剪。一道道工序后,一件件羽絨服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
“公司全年加工制作各類羽絨服,一年到頭訂單源源不斷。”該公司負責人昌恒洲介紹。
昌恒洲是“服二代”,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竹根灘人。上世紀90年代,父親昌義球南下廣州,在服裝廠做過雜工、工人、經理,深諳縫紉技術和經營管理之道。后來,昌義球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公司,從事品牌服裝代加工,并成為“潛江裁縫”的典型代表,擔任湖北廣州商會時尚服飾協會常務副會長。
“之前,我市在廣州舉行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對接會。會上發布支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十三條’措施。”昌義球坦言,正是這一次的政府“做媒”牽線,讓他有了回家鄉發展的想法。他說服兒子昌恒洲,回到潛江創辦金祥服裝有限公司。
“潛江不僅招工方便,工人技術過硬,還有返鄉創業優惠政策,這是在外面感受不到的溫暖。”昌恒洲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潛江裁縫”也在與時俱進。湖北比帆制衣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智能生產吊掛傳輸系統抓取袖口、衣領、前襟等一件件服裝“零部件”,精準送到各崗位工人面前,而每條生產線前端的電腦,都會實時記錄工人的生產狀態。
“企業致力于讓員工在生產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和職業素質,做一個合格的‘潛江裁縫’。為適應智能制造流程,企業優化管理模式,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湖北比帆制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孝珍說。
據了解,潛江在全省率先研究出臺支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攬子政策,設立2億元產業發展基金,特別是緊貼企業所需,重視科技創新,加大智能改造補貼支持力度,配套資金支持一批企業開展智能化數字化設備改造,勞動生產率提高30%以上,湖北比帆制衣有限公司被評為全省智能化數字化示范企業。
為了把“潛江裁縫”的老手藝發揚光大,去年,潛江依托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成立服裝學院,開設網絡直播、設計開發等專業,目前相關專業在校學生1000多人,為產業發展儲備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如今,潛江已經形成了以羽絨服、戶外休閑服、童裝等為主的特色服裝產業集群,產業集群規模超300億元,潛江紡織服裝產業被湖北省確定為“全省成長型產業集群”,潛江高新區被納入“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試點)”,紡織服裝成為潛江利稅主導產業,“潛江裁縫”金字招牌在匠心精神的推動下再放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