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連接田間地頭、百姓餐桌,在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杜絕生鮮品運輸浪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竹根灘鎮持續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堅持“盤資源、強招商、增效益”的發展理念,找準閑置資產轉化發展的突破口,“騰籠換鳥”盤活閑置資產,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快暢通農產品流通“最初一公里”,補齊冷鏈倉儲物流短板,減少農產品流通損耗,擴大高品質市場供給,推動集體經濟壯大、村民收入增加。
科學布局
讓發展僵局“活起來”
“目前,冷藏保鮮庫已與省農發集團簽約5年,一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創收25萬余元。”說起村里的冷庫項目,竹根灘鎮王拐村黨支部書記算起了經濟賬。
農村集體經濟能否發展起來,找準路子是前提,開對方子是關鍵。早在幾年前,王拐還是村集體經濟不足5萬元的薄弱村。2022年,該村黨支部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充分利用距離城區近、交通便利等優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嘗試發展冷鏈倉儲產業。
“王拐村冷鏈倉儲項目占地960平方米,總投資200萬元,今年6月底開工,10月16日通過驗收,全力打通綠色轉化通道,‘鏈’起共富路。”竹根灘鎮經管站站長黃紅平介紹。“項目投入運營后,將有力保障王拐、沙街、黑流渡等村蔬菜與農特產品的存儲需求,并為當地提供超過100個就業崗位,全面激活并優化全鎮農業資源配置。”
冷鏈倉儲“開門紅”,成為王拐村一張響亮的名片。去年,通過收取土地流轉服務費,王拐村集體經濟突破15萬元。今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40萬元,有效實現讓鄉村資源活起來、村級集體經濟熱起來、村民富起來。
厘清權責
讓閑置資產“動起來”
思路一變天地寬,昔日閑置的資源得到盤活,鄉村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與王拐村相鄰的康嶺村,村路四通八達,村前河塘景色優美,村子里隨處可見村規民約、文明公約等積極健康、崇德向善的宣傳標語,老百姓生活品質逐年提升,一幅宜居美麗的鄉村畫卷盡展眼前。
過去,康嶺村產業基礎薄弱,村集體經濟長期處于較低水平。2003年,早期引進的原野蔬菜基地建設配套冷鏈設施,因為企業外遷而荒廢,閑置多年。2022年,為盤活閑置資源、破除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沉疴頑疾,竹根灘鎮黨委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對閑置冷庫現狀及周邊環境、配套要素等進行深入調研和科學謀劃,爭取省級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專項資金50萬元,收購維修好冷庫設施后,以每年8萬元的金額出租給天門市云揚家庭農場,實現閑置冷庫效益最大化,讓閑置資產“動起來”。
冷庫投入使用后,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土地流轉出去后,每年可收入流轉費6300元。農忙的時候每個月還可收入3000余元,冷鏈倉儲這邊的工作每年還可收入8000元,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康嶺村村民趙學英滿足地說。
一直以來,竹根灘鎮努力學習用好“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探索創新,依托產業發展,以產業支撐為重點,持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王拐村和康嶺村的冷鏈項目,一方面滿足了經營主體生產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盤活了村集體閑置土地資產資源,推動集體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升級。在村集體經濟快速壯大的過程中,還有效帶動地方剩余勞動力就業,讓村民實實在在地從產業中受益。
“下一步,我鎮將繼續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抓手,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共同推動農業產業繁榮發展,助農增收一路領‘鮮’。”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