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的一天,比其他人開始得要早一些。
12月23日上午8:00,當工人們陸續走進車間,董麗早已把新一天的工作計劃安排妥當。
“這個版還要再調一下,背面線條不夠流暢”“進度加快,月底要發一批貨”……她一條一條清晰地向大家交代。最近,他們搬進了新廠房,產能又上了一個臺階。
董麗是王場鎮鴻橋服裝廠的負責人。她的辦公室和車間就隔著一層玻璃,每天在車間的工作臺和縫紉機之間穿梭,她的心里才踏實。
在這間辦公室里,董麗對記者講述了她的創業故事。
董麗和愛人鄭勇都是肢體殘疾。2003年,兩人結婚后,決定用僅有的積蓄在紅橋村中心路邊開設一個小小的裁縫店。
萬事開頭難,由于不懂經營,收入微薄,家里漸漸揭不開鍋,董麗夫妻的創業之旅只能草草結束。二人商量后,決定暫時放棄夢想,前往廣州務工,繼續學習積累經驗。
2008年,夫妻倆學成歸來,在武漢創辦了一家小型服裝加工廠,主要給漢正街供貨。經過十年的苦心經營,生意越來越好。
服裝廠加班十分普遍。特別是在生產旺季,為了趕制訂單,工人們往往需要在規定時間外工作,有時甚至連續數日加班加點。
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對普通人來說都特別辛苦,更別說腿腳不便的董麗了,但是她堅持了下來。每天,她都會來到廠里,有時候甚至工作到凌晨。
工作的辛苦尚可堅持,但對家鄉的思念卻無法緩解。“我們這個年紀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一忙起來,幾個月都回不去一趟。”董麗的想法與丈夫再一次不謀而合,兩人決定將服裝廠遷回家鄉。
“我就像一只候鳥一樣,不管飛多遠,最終都會回到出發的地方。”董麗感慨地說。
2018年,在王場鎮的大力支持下,夫妻倆的鴻橋服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從最開始的十幾人到如今的上百名員工,他們靠講誠信、重質量,贏得了市場的青睞,生意越來越紅火。
“在外面打拼這么多年,積累了不少人脈和資源,現在把這些資源帶回家重新創業,一切都挺順利。”董麗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們著重在提升產品質量上下功夫,森馬、以純、三福等品牌訂單紛至沓來,年生產加工能力約20萬件。
“上半年,我們主要以各類褲裝為主,下半年主打羽絨服,今年訂單約15萬件。”董麗介紹。
在深耕服裝行業之余,董麗夫妻也熱心公益。他們每年堅持為同村的貧困戶送愛心物資,還為和他們一樣的殘疾人士提供工作崗位;農戶種植的蔬菜滯銷了,他們第一時間聯系采購……
“一般情況下,企業招工很難吸納殘疾人士,更別提毫無經驗或有聽力障礙的殘疾人,但董麗愿意接納他們。”說起董麗夫婦,紅橋村村民稱贊不已。
眼下,服裝行業早已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紅海”,董麗卻依然堅守自己的初心:干一行、愛一行。
這不,眼看著老廠房的歲月痕跡越來越重,董麗又投入300萬元,在附近新建了一座設施齊全的現代化廠房。
走進新廠房,一排排縫紉機整齊排列,“噠噠噠”縫紉聲不斷。裁剪、充絨、縫制、包裝……3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一件件兼顧輕盈保暖與時尚潮流的羽絨服被源源不斷地趕制出來,發往全國各地。
“今年8月剛搬進來,現在產能大幅增長,接起訂單來心里更有底氣了。”煥然一新的工作環境不僅讓人賞心悅目,更讓董麗信心倍增。眼下,她正帶著工人們加班加點趕訂單,確保月底能順利發貨。
“明年,還要繼續擴大規模,至少增加一個班組。”董麗夫婦不僅自己闖出了一條致富路,還帶領周邊群眾共同致富。他們用汗水創造幸福生活、改變命運,也鼓舞著身邊的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