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人民醫院,有這樣一對黨員夫妻,共同的職業認同,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讓他倆比翼雙飛,在醫務崗位上揮灑青春和汗水,踐行初心和使命。
妻子曾丹是該院質控科科長兼醫務科副科長,主要負責協調臨床、制定培訓方案等工作;丈夫彭濤是該院疼痛康復科副主任醫師。
曾丹是潛江本地人,彭濤是恩施人。10年前,倆人躊躇滿志踏上了從醫之路。2021年,抱著為家鄉醫療衛生事業做些貢獻的想法,通過人才引進,曾丹說服丈夫,離開恩施雙雙回潛工作。
當年,在市人民醫院黨委的領導下,曾丹牽頭建立了該院的病案質控體系,在約束臨床醫生的診療行為、提升醫院病案質量的同時,培養臨床診療思維,促使該院臨床醫生從傳統醫學診療模式逐步向循證醫學規范化診療模式過渡,更好、更精準地服務病患。
疼痛康復科從無到有,超聲引導穿刺變超聲引導治療技術革新,內熱鐘、射頻調控儀、低溫等離子等一批先進器械引進……彭濤的到來,也為市人民醫院帶來了新變化、新技術。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曾丹始終堅持加強臨床醫務人員的三基三嚴培訓,要求科室嚴格落實每周學習、每月考核,不斷提升自己。同時將自己所學傳、幫、帶,做好每一次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努力做好“一名合格醫生該做的事”,服務好人民。
今年8月,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曾丹夫婦二人始終沖鋒在前,“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我是黨員我先上。”
8月7日當天,原本計劃到醫院加班的曾丹突然接到防疫信息,需立即前往開會。孩子僅3歲,且家中無人照看,彭濤需查房看病人、做治療,她只能將孩子帶上,放在醫院的兒科門診。
會后,曾丹立即著手疫情防控醫用物資調配,無暇顧及孩子。直到下午2點多,家人將孩子接走,曾丹和丈夫都沒顧上好好跟孩子說上一句話。
疫情防控期間,曾丹主要負責市人民醫院防疫物資及人員的協調,彭濤則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
“根據每個核酸檢測點情況進行人員調配,保證采集醫護人員能輪替休息。”曾丹告訴記者,疫情醫用物資采集、20個核酸采集點的疫情防控物資調配、人員排兵布陣她都要參與,有時恨不得自己能替他們前去采核酸分擔壓力,好在最終六輪擴面核酸都高效完成,全員安全返院。
“每天凌晨4點起床,5點集合,6點前到達核酸采集點,晚上9點核酸采集完畢,再回醫院臨床觀察病人,等能休息時,已是第二天凌晨。”彭濤不停奔赴在教師新村、園林青廣場等核酸采樣點進行核酸采樣工作,沒有停歇……
那段時間,他們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總感覺一天沒過完下一天又來了,整整一個星期沒有回過家,每天就在醫院堅守待命。”由于連日加班加點,又適逢生理期,曾丹的身體日漸浮腫,手腫到一點褶皺都沒有,最大的拖鞋都穿不進去。
舍小我,成全大我。因疫情防控的需要,曾丹從未離崗,錯過了8月14日的研究生結業考試。“有點惋惜,卻無悔。”她堅定地說。
如今,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我市開展核酸檢測“5天一檢”,他們一個后方支持,一個前沿檢測,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付出,散發著光與熱。
從醫數十載,曾丹夫妻始終謹記為醫者“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誓言,以醫者仁心,照亮患者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