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王場鎮林圣村,一座座居民樓整齊劃一,池水清澈見底,環境清新整潔。最醒目的還數在居民樓前空地上一字排開的綠色萌寵垃圾桶,村民們稱之為“廚余幫”。
林圣村位于王場鎮西部,現有7個村民小組1716人。境內有長達1.8公里的漢江大堤,269省道和國際自行車賽道穿村而過,是省級垃圾分類試點村。近年來,通過農村垃圾精準治理,村里環境變化很大,以前白色塑料垃圾隨處見,現在很難看到垃圾,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明顯提升。
“從2021年實行垃圾分類之后,我們便開始嘗試就地處理廚余垃圾,今年3月引進‘廚余幫’進行試點。林圣村四組設置了10個‘廚余幫’,村民把廚余垃圾倒進容器內腐熟一段時間后,即可從地里抽出容器,與土或細碎秸稈混合便可成為肥料還田。”負責林圣村環衛保潔的市場化公司負責人介紹,“再過幾天,9號桶、10號桶就可以出料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廚余幫”呈圓柱狀容器無底,埋進土里20至30厘米,頂部有密封蓋,扭動即可開蓋。使用時,先將“廚余幫”容器底部埋進土里,再向桶內投放“青料(白菜、紅薯梗、青菜等)”墊底,肉眼不見土層;然后投入廚余垃圾,同時噴防臭發酵促進劑,重復上述步驟直到桶滿。抽出桶、用薄膜覆蓋繼續再發酵。大約3個月左右,土內的垃圾可發酵成黑色,變成有機肥料。
“有了‘廚余幫’,廚余垃圾在經過發酵分解后可以變廢為寶,不但廚余垃圾有了消納處,還避免了門前屋后丟棄滋生老鼠蒼蠅,純天然有機肥既健康又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真是一舉多得,特別好。”林圣村四組村民羅大姐說道。
“使用‘廚余幫’并不需要增加太多的運營成本,把農村垃圾精準治理與垃圾分類有機融合起來,是城管部門提倡的做法,這種環保無公害的處理方式還能省出一筆可觀的清運費。”現場的村干部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綠化垃圾不用進入垃圾填埋場,節約垃圾運輸費近2萬元,也避免了重復建設垃圾收運體系,可以為財政減負。同時,堆肥還可全部用于改善土壤,打造美好人居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林圣村的實踐不僅為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基層智慧”,也開辟了一個窗口,讓愛護環境、低碳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進一步提高了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共建共享美好家園的責任意識。
“‘廚余幫’操作比較簡單,復制性也較強。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探索,將這種模式從村居、社區到學校、單位進行多維度試點推廣,引領全民踐行垃圾分類,改善環境,營造全民參與自治的積極氛圍,共同打造美好人居環境。”市垃分辦宣教組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