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一場盛大的民俗表演活動在浩口鎮文化廣場舉行,鄉親們笑逐顏開、如沐春風,“咚鏘,咚咚鏘,咚咚鏘”的鑼鼓聲令整個小鎮洋溢著歡樂的節日氛圍。
過去,村民農閑時除了打牌、聊天、看電視以外,婦女們也就是跳跳廣場舞,活動比較單一。近年,幾乎每個村都組建起“潛江鑼鼓”隊,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潛江鑼鼓是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由鑼(大鑼、小鑼)、鼓(大鼓、小鼓)、鈸(大鈸、小鈸)、馬鑼、勾鑼五件構成。這套打擊樂器有一個專用名稱叫“鑼鼓家業”。
此次參演的這支鑼鼓隊,是由63歲的關順香帶隊,她組建村民腰鼓隊十年有余,2019年接觸潛江鑼鼓后,毅然決定將這個新穎的打法帶回村里。“以前都是老班子,鑼鼓硬打,現在家業打法是闊、摸、彈,用手腕發力,好看又好聽”。
一幫人因同一個愛好聚集在一起,卻又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作為隊長的關順香請來了十分有經驗的傳承人柳保金擔任教練。整個團隊從簡單的手勢動作開始練習,鑼鼓隊從單打獨奏,到現在的整齊劃一,每個人都做到了心中有譜,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柳保金介紹,他們的鼓譜有十種鼓點,多以“鳳凰展翅”“猛虎下山”“麒麟送子”等命名,生動好記,被稱作“十般家業”。通過不同節奏,不同音色,能夠烘托出不同的情緒,制造出不同的氣氛。
“大場面演出比如元宵節,打的是歡快激烈的節奏;辦喪事就會低沉一些,雖然鼓譜都一樣,但鼓點的密集度不同。”據了解,一支家業隊中,司鼓以不同手勢、擊鼓的不同部位發出信號,會起到關鍵的指揮作用。或鏗鏘有力、明快流暢,或跌宕起伏、曲折悠揚,又或纏綿婉轉,悅耳動聽……
據了解,農村的十般家業隊伍,以前都是中老年人,且大多是男性,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進來,最年輕的手藝人才30歲左右。
如今,潛江鄉村人家的婚喪嫁娶、大型慶祝活動,都會邀請“十般家業”上門服務。
鼓聲鏗鏘,鑼聲陣陣;英姿颯爽,精神煥發。小小鑼鼓,豐富了村民業余文化生活,激發起群眾的“精氣神”,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活力,也還原了水鄉大地最純粹的那一份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