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大地人杰地靈,造就了擁有著水鄉文化的潛江。
文化要吐故納新、融合發展,關鍵要靠傳承者的主動創新。
近年來,江漢藝術職業學院依托本土文化資源和學校學科特色,深度挖掘當地文化,創作了一批又一批文藝佳作,為潛江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積極推動著潛江文化“走出去”。
扎根荊楚文化挖掘文化精髓
3月29日,在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實訓樓內,該校演藝學院的師生們正在為《章華傳說》的巡演認真準備著。該校師生扎根地方特色,以舞蹈形式演繹《章華傳說》,再現了戰國時期楚國君王的生活細節。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2月24日晚,在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風華樓,舞劇《章華傳說》激情首演,曲折的劇情和演員們輕盈的舞姿贏得陣陣掌聲。
“根植潛江歷史文化,深入挖掘楚文化、提煉楚舞元素,加入現代的審美觀念,通過敘事的手法進行創作,以舞抒情,彰顯荊楚文化魅力。”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演藝學院教師王翔表示,這是該校又一舞藝巨作,即是現代藝術與歷史傳說的深度融合,也是學校教育與本土文化的融匯創新。
據介紹,為找到章華宮元素,國家一級編導、楚天技能名師李金桃教授等人與該院師生多次前往章華臺遺址采風,查閱有關楚國楚舞歷史文獻,歷時兩年有余,最終完成劇目《章華傳說》。
開演以來,《章華傳說》榮獲觀眾一致好評。更有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周翔毫不吝嗇贊美,該劇選材創意精準,人物形象刻畫鮮明,結構脈絡清晰,段落有看點,回到人性生活的本身,回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翔表示,《章華傳說》將于4月底開展武漢首演,后續將進行全國巡演,積極推動潛江文化“走出去”。
傳承非遺匠心探索文化意蘊
任何一門藝術都離不開地域文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潛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潛江花鼓深受群眾喜愛,人人耳熟能詳。
臨近黃昏,行走于江職校園,一陣悠揚婉轉的花鼓戲腔調余音繞梁,這是該院師生正在演練《花鼓情》。
《花鼓情》就是該校以藝術的形式,將花鼓戲呈現在舞臺中。一經推出便斬獲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潛江文化底蘊深厚,為花鼓戲的發展提供了沃壤。”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教授耿同梅介紹,潛江花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在江漢平原民間歌舞說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劇作的劇目、聲腔和表演而逐漸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藝術瑰寶,迄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
“要讓潛江文化‘走出去’,不止要立足地方特色,更需依靠學生力。”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教授徐麗蓉表示,該校積極將“花鼓戲進校園”作為教學課程體系,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引進專家為學生講戲評戲,教師引領學生走進花鼓劇院看戲學戲,讓學生逐漸體驗觀戲、學戲、迷戲的過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藝術認知和審美素養。另一方面,積極邀請剪紙傳承人、皮影戲傳承人等入校開設專題課程,將非遺傳承扎根至素質教育最前端。
“學校將籌劃組建校園舞獅隊、舞龍隊,開設非遺選修課或公共課,邀請更多非遺傳承人進校授課,使學生親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價值,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廖江濤說。
堅持產教融合拓寬文化維度
文化“走出去”,不能只依賴單一的藝術推廣,更重要的是拓寬推廣渠道,多面開花。
在全國,潛江裁縫的名氣響徹四海。早在30年前,潛江民間作坊的裁縫師傅練就了“束腰之術”、“一刀剪”、“看體裁衣”等縫紉絕活,孕育了我市服裝產業發展的萌芽。如今,10余萬潛江裁縫大軍活躍于全國,“潛江裁縫”因此成為響徹全國的十大勞務品牌之一,逐漸成為潛江文化的一種生動體現。
楊倩倩參加首屆潛江裁縫節服裝職業技能大賽
在湖北奧瑟夫制衣有限公司,24歲的楊倩倩正仔細研究防護醫療用品的工藝。
畢業于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學院的楊倩倩,是一名新時代的潛江裁縫,工作1年多,便成為了該公司的業務骨干。
近年來,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圍繞服裝產業,與湖北奧瑟夫、比帆制衣等多家服裝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力,采取“現代學徒制”交替式培養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的有效銜接,讓學生畢業后能直達企業,在留住人才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潛江文化產業的影響力。
“作為潛江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我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極力推進潛江服裝產業、文旅事業發展,讓潛江文化發揚光大。”廖江濤介紹,學校著力培育做大文化產業,成立文化產業發展中心、設立網絡運營與直播專業、成立大學生網絡創業中心,助力潛江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以文促旅,文旅“兩創”,策劃舉辦首屆“龍蝦節”文旅活動、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開設旅游管理專業、推進智慧旅游項目建設、開發服裝品牌,進一步擴大潛江文化品牌影響力。
“我們還將進一步整合教學資源、文化資源,縱深推進校企合作、專業行業合作,構建特色非遺教育服務體系,探索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建設與支柱產業發展融合模式,為提振全市文旅市場信心、構建文旅深度融合新格局和高質量發展凝聚合力。”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院長程倫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