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是把村里的種糧大戶都帶過來了,你一定要給我留足份額啊。”五月,正是水稻育秧的黃金時節。位于熊口鎮趙腦村2組的市服農農機作業專業合作社內,慶豐村黨支部書記李良云握著合作社負責人的手不停叮囑。
一旁的育秧機上,一個個長50厘米、寬25厘米的育秧盤接連而上,經過機器鋪上谷粒,撒上一層營養土,工人們便將育秧盤端至大棚內疊放,覆上薄膜,蓋上稻草,就等著谷粒發芽了。
“要注意溫度調控,根據天氣變化隨時調整覆膜,不然秧苗不是瘋長就是死苗。”該鎮農技站站長伍艮春在大棚內仔細翻看育秧盤,不時向育秧人員指導著技術要點。
合作社的80畝育秧基地內,30個325平方米的鋼架育秧大棚整齊排列,75畝露天基地土壤肥沃。
“我們從5月初開始浸種播種,每天馬不停蹄,要趕在6月10日前全部播種完畢。”該合作社理事長齊加壽說,合作社采用“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服務模式,與巨金米業簽訂訂單農業合同,從工廠化育秧到機播機插機收,為農民從購種到收割提供全程機械化、社會化服務,做到“六統一”:統一機械施工、統一供應農資、統一種養標準、統一服務管理、統一收購產品、統一打造品牌,徹底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現在的農民都是穿著皮鞋,站在田邊看機器干活,不用下地,真是躺著就把錢賺了。”齊加壽形象地形容道。
看一組效率數據:插秧機插秧一車一天可插60畝地,植保無人機灑藥一機10分鐘可灑10畝地。
“該合作社現有大中型拖拉機22臺,聯合收割機27臺,插秧機15臺,植保無人機11臺,去年完成育秧面積1萬畝。”該鎮農機站站長毛愛國介紹,今年,隨著更多農民加入進來,合作社再次提高育秧能力,今年計劃完成13000畝工廠化育秧,服務全鎮四分之一的農戶。
合作社的訂單模式和育秧工作也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從浸種到下田,我們農機、農技的技術人員幾乎每天都來,沒事就要來轉一轉,提供技術指導,防治病蟲害,保證成活率。”伍艮春說。
得益于農機農技高度融合,合作社服務對象均獲得了高產穩產,去年畝均產量達600公斤。
產業振興不能靠“單打獨斗”。合作社的成立有效避免了農戶分散生產的弊端,“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訂單農業為農民降低了風險,增加了收入,有助于推動地方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優勢。
“目前,全鎮共有75400畝蝦稻共作田,除去這13000畝,剩下的都是直播稻和手插秧,我們將大力推廣訂單農業模式,讓更多農戶享受便利,擦亮熊口龍蝦特色小鎮招牌。”該鎮農辦負責人說。
“我家的十幾畝地去年沒有做訂單,今年我必須報名。”趙腦村10組農戶倪承華找到合作社。在熊口鎮,像倪承華這樣加入訂單種植的農戶越來越多。
“農業的根本出路是規模化發展。”合作社門口的大字牌,正是熊口鎮摸索出的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
訂單農業這一響應國家政策、符合發展趨勢的模式在趙腦村落地開花,也會在全鎮乃至全市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