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行走水鄉,美不勝收。
俯瞰潛江大地,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線、鱗次櫛比的建筑樓群、絢麗多姿的花草樹木、碧波蕩漾的河渠湖泊……無不展現著水鄉園林的生機和魅力。一個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游、宜學、宜業新潛江正呈現在人們面前。
刷新城市“顏值”享高品質生活
只有高品質底色,才能鑄就城市的“詩與遠方”。
近年來,我市圍繞中心城區公園、廣場、道路,集中打造了一批綠化、美化、亮化的精品工程,大幅提升了水鄉園林的“顏值”,讓城市在潤物無聲中實現了美麗“蝶變”。
近日,紫月湖公園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層林盡染、金桂飄香。市民暢游其間,享受美景,感嘆潛江城市建設的美麗蛻變。
“這里一年四季的景色都特別好,我們一家人都特別喜歡這兒,幾乎每周都會帶孩子來玩,孩子玩滑滑梯,特別開心。”市民李琴琴說。
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強化中心城區市域重心、功能中心、產業核心地位,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建設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市,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城鄉新變化,享受高品質生活。
“以前這里是死水,一到夏天就很臭,修了南門河水閘以后,水就流動了,河里變清亮了,也不臭了,垃圾也沒了,現在我們常常帶著孩子來玩。”市民周陽說。在南門河1號湖上經營游船的鄧紅平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大概從2017年開始,這里的水慢慢變好,來公園的人多了,我們的生意也好多了。”鄧紅平說。
我市先后完成城區5條城市河渠和3個城中湖泊黑臭水體治理,實施縣河、城東河、城南河、百里長渠等生態修復工程,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煥新城市“骨架”享零負擔出行
在城市形象建設上,交通是第一要素和突出標志。日新月異的城市之變,道路建設從未放慢步伐。
近年來,我市圍繞打通斷頭路、暢通內循環的總體思路,著力完善路網結構,在打通城市道路“大動脈”、疏通城市道路“毛細血管”和促進道路空間環境品質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逐步形成了層次明晰、結構合理、功能齊全、銜接順暢、運行高效的城市道路系統。先后新建和改造城區主次干道20余條,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17.28平方米。
國慶期間,在外工作的張海兵回潛探親。他告訴記者,這幾年潛江城市道路建設變化很大,“這條保駕路以前是坑洼不平的小路,如今變成了筆直寬闊的柏油路,還連接了章華南路與泰豐路,更方便大家出行了。”
10月15日,全市村村通公交開通儀式在龍展館舉行,潛江村村通公交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把公交車開到老百姓家門口。“目前‘市有大循環,鎮有小循環,村有微循環’的美麗公路路網格局已基本形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創新城市管理享零距離服務
念茲在茲,唯民為大。市委、市政府聚焦百姓所急所憂所盼,讓老百姓從“住有所居”走向“安居宜居”,共享新“城”果。
“為進一步改善我市公租房小區居住環境,我們組建工作專班,長期深入全市各公租房小區開展調研,切實提升各公租房小區的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推動小區設施更優化、服務更高效,使住戶滿意度更高。”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三江明苑一期、二期公租房項目已投入使用,三期公租房項目預計本月可完成建設。
走進園林街道金橋郡小區,紅色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黨員亮明身份上崗,黨員活動室、人民調解室、談心說事室等一應俱全,濃厚的黨建“紅色氛圍”撲面而來。
“以前,居民和物業之間缺少溝通,我們反映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居民和物業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有了‘紅色物業’后,遇事大家一起溝通商量,居民和物業間的關系越來越和諧,小區各方面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住得也越來越舒心了。”小區居民吳女士感慨道。
而這樣明顯的變化,是我市推行“紅色物業”管理模式帶來的。我市大力打造“紅色物業”,把解決社區建設、居民生活的難點、堵點問題作為實施“紅色物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轄區各方力量,努力構建多元融合的力量體系,共同破解物業服務中居民反映強烈的困難和問題,實現了各方力量由“一盤散沙”向“濟濟一堂”轉變。
一座城市,亦是時間的作品。新時代標志性的成果,在日新月異的潛江土地上隨處可見,既反映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也發生在每個潛江人的生活中,身邊的變化最真切、最動人,也最能勾勒出潛江的美麗圖譜。
過往皆序章,未來更可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座城市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們正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激情擔當干事業,奮勇爭先當標桿,為潛江“融入都市圈、建設示范區、沖刺五十強”而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