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返鄉,記者回到張金鎮化家湖村老家。通過所觀所聽發現,家鄉的變化給人帶來許多驚喜,今天的小村莊,早已不是舊模樣。
致富不再背井離鄉
化家湖村六組的張家榮,從正月初二就開始忙碌起來,每年的上半年他與老婆一起“伺候”二三十畝“蝦稻共作”田,收入近10萬元;下半年,他本人就去離家十幾里路的張金鎮創業園內的家具廠打工,他老婆則會與村里的腰鼓隊幫別人時不時打腰鼓,一家人過得也算是紅紅火火。
在化家湖村像張家榮這樣的家庭非常多,大多數家庭都是上半年養小龍蝦,下半年就會在鎮上的服裝廠、家具廠等企業再謀求一份收入。村里的年輕人也大多不再背井離鄉,南下打工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人在家鄉就近謀求一份工作,既可以一家人團圓互相有個照應,又可以掙到錢。
人居環境大變樣
化家湖村的龔銳說:“以前家里上廁所,別管多冷,我們都要到屋外面的旱廁去,有時候下雨下雪時,搞不好還要摔一跤。后來在家里修了個衛生間,但是污水一直沒有地方排,也就不怎么用。這兩年,村里面修了排污管道,家里的污水直接進了排污管,不影響環境,真的是好多了。”
“別說上廁所了,現在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是樓房,屋前屋后都是水泥路,屋后河邊的護坡上都貼上了磚,河里的水也清亮了。不說別的,就說今年大年三十,我們去祭掃都比以前方便多了!”王同軍接著向記者說道。為什么去祭掃方便了?記者接著打聽到,原來是村里在去年修了化家湖村艾家山集體公墓,現在大家去掃墓一路全是水泥路,再也不用走泥濘小路了,公墓還有專人管理,不準亂放鞭炮和焚燒火紙。不僅保護了村里的環境,還為村里騰出了不少土地。
如今的化家湖村,雖然離潛江市區較遠,一直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在近些年的鄉村振興中,村里的人們通過自己的雙手,把這個生他養他的地方變得越來越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