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小龍蝦銷售旺季。看著養殖的小龍蝦逐漸長大,張金鎮李家洲村的養殖戶李名桐笑得合不攏嘴。
“自己養的小龍蝦,做油燜大蝦、麻辣蝦特別好吃。”5月8日,李名桐一邊向記者“炫耀”,一邊麻利地在蝦池起著地籠。
李名桐家有8畝蝦稻田,是遠近有名的“稻蝦共作”養殖戶,也是大家敬佩的自力更生脫貧戶、致富帶頭人。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李名桐如何實現“逆襲”?老李的回答是,自己有雙手、愿意干。
李名桐家住張金鎮李家洲村五組,一直在東莞打工做衣服,家庭雖不富裕,卻也幸福美滿。但天有不測風云,2017年,李名桐的女兒被診斷患白血病,手術和多次治療不僅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還讓李名桐背負了不少債務,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根據李名桐的家庭情況,李家洲村委會將其納入精準扶貧戶。但李名桐并沒有坐等要靠,而是思考著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增加收入貼補家用。
“要想脫貧,還是要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稻蝦共作’種養技術易掌握、投資小、見效快,是一條增收好路子。”2018年,在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的指導下,李名桐開始蝦稻種養。
第一年,李名桐做了萬全準備:做好進排水、筑高土田埂、3月放養適宜優質蝦苗,每天精心投放飼料……看著一天一個樣的小龍蝦,李名桐笑容滿面。
然而,4月中下旬,還沒等到售賣,李名桐養殖的小龍蝦突然出現大規模死亡。水溫升高?水質變差?養殖過密?一項項排查,終于找到了小龍蝦的死亡原因——四月瘟。
損失嚴重,但李名桐沒有放棄,他積極彌補虧損,精心種植稻谷,提高水稻產量。當年稻谷豐收,李名桐賺了近2萬元,次年成功脫貧。
要不要繼續養蝦?面對養蝦難題,李名桐選擇重頭再來。“做好蝦池消毒,給小龍蝦增強抗體,補充能量。”他向專家問、向書本學,下足功夫,做足文章,終于掌握“蝦稻共作”小龍蝦養殖技術難關,養殖走上正軌。
產業優,收益好。2019年,李名桐迎來第一個大豐收,養蝦給他帶來了1萬元凈收入;2020年,養蝦收入繼續保持穩定;直到2022年,隨著技術嫻熟、經驗積累,李名桐養蝦凈收入2萬元……“保守估計,今年養蝦凈收入可達3萬元。”說起好收成,李名桐笑瞇了眼。
致富不忘鄉親。“是黨的關懷、國家的好政策讓我擺脫了貧困,走出了困境,現在有了技術、有了能力,也應為鄉村振興盡一份力。”李名桐說。
村民楊志剛是最早跟著李名桐養蝦的農戶。起初,怕失敗虧本,猶豫不決。李名桐就一遍遍上門談心,分享自己的種養心得。不僅分享經驗,還手把手教,從池塘開挖消毒、蝦苗選擇到飼料選用,每一步、每一項都傾囊相授。2019年,“蝦稻共作”給楊志剛帶來2萬元收入,他逢人就夸“是李大哥帶他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李名桐家里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以前愁眉苦臉的他,現在臉上又掛上了笑容,對于生活,李名桐也越來越有信心。他說,接下來,還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學習更多養殖技術,不斷提升產量和效益,帶動更多村民一起養蝦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