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南章莆中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萳章莆)在竹根灘鎮的3500畝半夏基地結束第二季半夏采收,畝平收益超2萬元,實現半夏產業工業化發展和土地收益最大化的同時,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去年以來,竹根灘鎮黨委圍繞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布局,立足該鎮區位優勢和土壤條件,通過土地流轉,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村集體經濟,引進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用“大豆+蔬菜”“大豆+馬鈴薯”“大豆+半夏”“大豆+蔬菜+小麥”等套作輪作模式發展農業產業。
隨著企業規模化種植增多,“用工難”問題逐步凸顯。由于勞務信息不對稱,不少企業和合作社均遇到季節性“用工難”。
去年6月,竹興合作社在楊林洲村、王拐村、沙街村流轉近1萬畝土地,建起了“大豆+樂事馬鈴薯”高效輪作基地。每到春播秋收農忙時節,就是跟時間賽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一開始,我們想請專業的勞務公司,但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勞務公司以盈利為核心,簽約的都是青壯年勞動力,我們希望想做事的村民人人都能有活干。”竹根灘鎮黨委書記孫志剛說。
為了解決“用工難”“務工難”,去年,該鎮各村按照“政府牽線、村級組織、村民自愿、規范管理”原則組建勞務隊,村干部任隊長,統一管理村民務工,提前科學統籌,真正做到了關鍵時刻企業不差人,村民租金薪金兩增收。
“鎮里為企業‘量身打造’的勞務隊,解決了壓在我們心里的‘大石頭’。”竹興合作社負責人陳鳳平對該鎮招商引資的配套服務贊不絕口。
“村里幫忙招攬活,3月幫忙春耕拔草劃地膜,11月挖半夏,12月收蘿卜、娃娃菜,只要想務工,一年到頭都有事做。”談及加入村勞務隊,楊林洲村四組村民羅奶奶臉上笑開了花。“前兩年在家種大豆、花生,收入不高,年齡大了,出門打工人家不要,如今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今年算下來每個月差不多收入三四千元,很滿意。”
如今,全鎮27支勞務隊累計帶動2680名村民實現就業,根據勞務時間和勞務技能,年收入6000至26000元不等。
通過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該鎮形成了群眾增收、集體增資、主體增利“三方共贏”好局面。而鎮、村干部參與勞務服務隊,與群眾建立緊密聯系,讓群眾產生信任,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緊密的聯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也不斷提升。
以往,村干部發動群眾開展集體工作,是“叫不動”“喊不來”。如今,無論是人居環境整治還是秸稈禁燒工作,大家都一呼百應;之前大家非常抗拒繳納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今年卻是全市率先完成的鄉鎮之一。
“與群眾之間的粘性決定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政策要吃透才能傳達到位,只有真正深入到群眾身邊去,才能明白群眾需要什么。”孫志剛表示。
近年來,竹根灘鎮以新時代“楓橋經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強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大力開展助農護農服務工作,妥善解決了關乎群眾利益的問題,全鎮信訪總量及信訪矛盾自2021年起逐年減少,實現了“信訪大鎮”向平安鄉鎮的轉變。
有了保障,收益翻倍,村民放心將自家田交給村委會,土地得以順利流轉。轉起來的不只是土地,還有竹根灘人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目前,該鎮8.2萬畝耕地中,4.96萬畝實現流轉,流轉率達60.5%,土地流轉款3727萬元/年,流轉紅利惠及9000戶農民。通過按政策收取管理費和公用面積,27個土地流轉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96萬元。